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人才培养

军事人才是军队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习主席指出:“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对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①习近平:《聚焦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2021年11月6日),《解放军报》2021年11月29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仅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为实现其军事近代化打下重要的人才基础,总结出丰富的军事人才培养经验。特别是日本在这一时期的人才培养是在没有任何实战锻炼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对于人民解放军如何在和平时期培养军事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以院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提高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近代化的军事人才与过去相比,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需具备更专业化的知识。明治政府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在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视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明治军事改革之初,政府就创建军事学校。1873年整备全国军制后,日本军事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1888年至1889年间,陆军骑兵学校、海军大学、陆军炮工学校等中高级专业类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军事教育系统的成熟。到甲午战争前,日本军事人才培养实现了系统化、专业化,构建起院校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分工明确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

(一)陆军院校。日本陆军学校的建立与其近代化军事领导机关的创建密切相关。在明治政府实施军事近代化过程中,先后成立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监军本部(后改称教育总监部)负责军事工作,其军事教育逐渐形成了军事院校分别隶属三个部门管辖的组织体系。1868年,明治政府在京都创办“兵学校”,1869年该校迁址至大阪改称“兵学寮”,1871年再次迁址至东京,又合并了幕府末期创办的军事干部学校“沼津兵学校”,其下又逐步设立了军官学校、幼年学校、教导团。兵学寮成为日本陆军各类专业学校的母体。

陆军省自1872年成立后接替兵部省负责陆军军事人才培养。在兵学寮基础上,陆军省逐步建立多所培养专业陆军技术人才的学校。1873年建立“造兵司诸工生徒所”,后发展为炮兵工科学校,培养火炮铸造人才;1873年兵学寮建立“马医学生收容所”,1893年发展为兽医学校;1875年设立军医学校,中间经裁撤、更名,最后于1889年恢复原名,培养军队医疗卫生人才;1886年创办“军吏校舍”,1990年改称陆军经理学校,负责军队行政管理、后勤供给人才培养。上述学校为军队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其职责分工明确、专业程度高,使军事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以保证,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参谋本部作为日本最高军令机关,下辖日本陆军培养指挥参谋人才和高级军官的唯一学校——陆军大学。1882年,陆军大学由首任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主导创建,最初以培养陆军参谋人才为目标,后发展为培养高级军官和进行高级军事学术研究的军校,成为陆军“实施高级将领学术教育的唯一学府”①田辺元二郎『帝国陸軍史』、東京:帝国軍友会、1909年、56頁。。陆军大学学生的选拔、培养、毕业均受到参谋本部的严格把控,其学生从陆军现役优秀军官中选拔,再经过严格的面试、笔试等考核,合格者方能入校学习。其课程包括战术、战争史、参谋业务以及与军事相关的科学常识,学生经过三年时间学习,毕业后进入陆军核心参谋岗位。至甲午战争前,陆军的高级指挥员、参谋本部的高级参谋大量由陆大毕业生担任,陆军大学培养的军事人才逐步成为日本陆军的中坚力量。

监军本部最初负责监督陆军军令执行与监察军事教育的实施情况。明治维新时期,政府规定国民教育不能被军政干涉,因此,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军事教育虽继续由监军本部负责,但不再受陆军制约,而是直属天皇。此后,监军本部继承并创建了数量众多的专业与综合性军事学校,其中最著名的是陆军士官学校,该校作为陆军“精英教育”的初、中级教育部门,对近代日本军事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陆军士官学校由原属陆军省管辖的“陆军兵学寮”②陸軍士官学校『陸軍士官学校要覧』、東京:野村印刷所、1932年、1頁。于1874年改名而来,自1878年监军本部设立后由其管理,负责培养基层指挥军官。至甲午战争前,陆军的中下级军官大部分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这为陆军自上而下地贯彻统帅意志提供了便利,在管理军队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来源广泛,既有陆军各兵种的士官候补生、陆军幼年学校的毕业生,也有从地方招收的普通中学毕业生,甚至还有中国、泰国等国的留学生,如中国的蔡锷、蒋百里、孙传芳、阎锡山等。陆军士官学校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训育、学科、术科。训育是指军事实践和军队精神教育,培养学员的初级领导、指挥能力;学科教育指对学员进行军事学,如战史战术、军制、射击等,以及普通学科,如法治、外语等基础教育;术科是指培养学员在履行战斗任务、完成具体工作时需要的实用技术,如担任军队教官、组织实施射击、军用马匹驯养管理等。此外,学校高度重视军人精神教育,其实质为培养“忠于天皇”的思想。这种教育反映了日本军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国民军,而是带有封建专制主义性质的军队。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学校还将在校学生分配到军队中任职,提高学生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日本陆军基层军官相对较高的指挥能力、军事素质与学校的严格培养密不可分。

除了陆军士官学校,监军本部还管辖陆军“户山学校”(成立于1874年,主要负责步兵指挥人才培养)、野战炮兵射击学校(成立于1886年,主要负责教授炮兵射击、研究火炮材料等)、炮工学校(成立于1893年,培养炮兵、工兵专业人才)、陆军幼年学校(成立于1872年,专门培养13-16岁的青少年,毕业后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等多所专业学校。

(二)海军院校。明治维新时期,受财政影响,海军的发展晚于陆军,但海军教育体系的建立却与陆军几乎同时,充分体现出明治政府对海军人才培养的重视。1868年8月31日,明治政府军务官上报天皇,提出“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而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兴办学校为建设海军之根本。”③[日]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龚建国、方希和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13页。对此,明治天皇表示,“海军之事为当务之急,应从速奠定基础”④[日]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第13页。。随后,1870年6月2日,兵部省提出建造200艘军舰的庞大海军发展计划,并特别强调加快培养海军军官,“尽快创办学校,广选良师,教育海军军官是建设海军之头等大事”①[日]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第13页。。虽然该计划未被采纳,但创办军事学校的建议正式成行。海军的指挥院校主要为两所,一是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海军兵学校,二是培养高级指挥人才的海军大学。

1869年,明治政府恢复了原幕府设在东京筑地的“海军操练所”。该学校从1870年1月开始招生,1870年11月海军操练所改称“海军兵学寮”,当年18岁的山本权兵卫入校学习,后成为日本海军的核心人物。自1873年开始,日本确立了海军向英国学习的指导方针,海军兵学寮的军事教育由英国军官道格拉斯团队负责,近代日本海军教育走上正轨。1876年,海军兵学寮改称海军兵学校,并于1888年迁至广岛县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教育模式与陆军士官学校有类似之处,既注重学生的军事技术训练、军事素养培育、领导指挥能力及专业能力培养,又注重军人精神教育、“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甚至精神教育一度占据了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所谓“江田岛精神”成为日本海军的精神支柱。

海军大学是培养高级海军人才的学校,成立于1888年,起初隶属于参谋本部,由部长下的海军次长领导管理,至1893年海军军令部成立后改由其管辖。近代日本海军的高级将领几乎全部从海军大学毕业,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该校撤销。

此外,日本海军学校还有1881年成立的海军轮机学校,前身为1873年海军兵学寮的轮机专业,该校曾于1887年被并入海军兵学校,但1893年恢复建制。日本海军专业化的军校还包括财会学校、军医学校、炮兵学校、水雷学校、通信学校、航海学校和工程学校,这些学校负责为海军培养专业化人才,是保证海军作战能力的重要支撑,为日本军事近代化培养出大量的指挥人才、参谋人才,有利于日本实现“富国强兵”的国家目标。

二、认真学习借鉴外军经验,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

明治维新前,日本在军事方面全面落后于西方。因此,充分学习借鉴英法德等西方军事强国的现成经验是加速日本军事近代化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军事人才素质,日本一方面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另一方面积极聘请外国军官到日本军校任教,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两种方式提高军事人才素质。

(一)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日本外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始于幕府末期。1862年,德川幕府选派15人到荷兰学习海军专业知识,其中包括后来的幕府海军副总裁榎本武扬。1865年,萨摩藩为发展海军也向西方派出留学生,明治时期的日本海军中将松村淳藏即是当时出国学生之一。1869年6月27日,在戊辰战争中与政府军持续对抗的原幕府海军副总裁榎本武扬率舰投降,明治政府在先前接管幕府及各藩军舰基础上,进一步接管、整编海军,至1872年共有“军舰14艘,运输船3艘,共计17艘”②[日]井上清:《日本的军国主义》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51页。。随着军舰数量增多,海军人才不足的问题愈发突出。为加快海军人才培养,明治政府在1869年10月成立海军操练所。但由于海军相关专业学习内容多、人才培养周期长,学员从入学到上舰履职还有很长时间。鉴于此,明治政府决定吸取旧幕府、萨摩藩的经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专业技术。1870年4月14日,明治政府正式派出两名学生到英国学习航海技术。1871年,明治政府先后选派18名学生赴英美学习,学生来自海军兵学寮或各海军舰艇。1876年12月,海军省派出8名学员到德国学习,其中包括被称为“日本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截止1887年,明治海军共派出留学生69人,其中“英国25名,美国21名,法国6名,德国1名,英舰5名,美舰3名,德舰8名”③[日]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第15页。。日本留学生在欧美各国学到了很多前沿知识,回国后对明治海军的建设发挥了很大促进作用。

除了海军留学生,日本陆军也曾派出学生出国学习。1870年11月,兵部省选派10名兵学寮学生赴法留学,主要学习炮兵、攻城、给养、参谋等科目,1872年10月又派出第二批。19世纪80年代前主要外派国家是法国,自日本陆军军制转向普鲁士军制后,留学生则全部派往德国。1882年陆军大学成立,自此才开始了由本国培养陆军高等军事人才。

(二)聘请外国教官团队,引进西方先进军事理论。近代日本为加快消化吸收西方军事理论的速度,多次聘请外国军事教官赴日工作,其中主要是从法英德三国聘请。明治维新之前,幕府就曾聘请法国军官指导军事改革并担任讲武所、讲习所等军事教育机关的教官,如1867年“幕府从法国请来夏诺旺大尉等19人军事顾问团”①[日]藤原彰:《日本军事史》,张冬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12页。训练步兵、骑兵、炮兵。外国教官不仅对日本的军事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明治时期的军事改革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治政权建立后,政府通过了陆军采用法式、海军采用英式的决议,随后开始大规模引进外国教官对军校教育、军队建设进行指导。1872年5月,明治政府“从法国聘请马尔库里陆军中校等15名军官”②[日]藤原彰:《日本军事史》,第23页。指导陆军的创建。1873年8月,明治政府从英国聘请以海军少校道格拉斯为首的34人团队来日,该团队全面参与了日本海军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使日本海军教育走上了近代化的正轨。1885年,陆军“邀请梅克尔少校来日本担任陆军大学教官”③[日]户部良一:《日本陆军史:近代化的异化》,韦平和、孙维珍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97页。。梅克尔将德国军事教育思想、方式移植到日本,大大改变了日本陆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日本陆军军官重视战术、地形,参谋能力较强的特点与梅克尔的教学密不可分。马尔库里、道格拉斯、梅克尔,三个教官团队分别代表了法英德三国的近代军事思想,明治日本的军事近代化在外国教官团队的指导下得以加速推进。

三、大力加强实战化训练,助推人才能力素质快速跃升

为提高军事人才的实战能力,日本高度重视军事训练和演习。

(一)学习西方军事操典,制定训练法规确保训练质量。近代西方军事学术的发展引起了军队作战模式、训练方式的变革。以枪、炮为主要攻防武器,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争模式对军队的战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熟练运用武器装备、展开战斗队形、实践攻防战术成为各国军队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富有实战经验的西方国家,针对不同的作战要求,纷纷制定了若干阵地操典,对军队行动加以标准化、制式化规范,军事训练也以此为依据展开。对没有任何实战经历的日本军队而言,学习西方现成的军事操典是提高实战化能力的重要手段。

明治初期,由于日本陆军以法国为师,聘请法国军官团队指导军队建设,以法军训练方式为模板开展训练。为加强训练指导,自1870年开始,陆军逐渐翻译了多个国家的军队操典。1870年由大岛恭次郎翻译法军操典发布在陆军兵学寮学刊《陆军日典》,详细介绍不同职务军官的职责内容。1872年陆军在《陆军日典》基础上参考德国、荷兰的步兵训练规范,出版《步兵内务书》,进一步明确了军队官兵的职责要求,为训练提供了依据。1873年陆军省翻译了法国1869年出版的《法国阵地轨典》,完全照搬法军的阵地作战模式制定陆军作战行动规范。此后,该阵地轨典细化为明治陆军的《阵地要务令》和《作战要务令》,成为陆军初建时期的训练作战章程。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于1874年修改了其阵地操典,日本陆军随后在1877年依照修改进行了更新。随着西方军事思想的不断传入,日本逐步引入了英国、德国的各兵种操典,并于1878年开始逐步制定了本国的训练规章《步兵操典》《炮兵阵地要典》等作战、训练典范。

1887年,陆军再次以法国操典为模板对阵地操典进行修改,这次修改是参照1884年法式操典进行的,此时,法式建军思想在日本陆军高层中已逐渐被德式取代,但阵地操典的更新直到1891年才得以全面实施。1890年日本陆军经过军制改革,在组织指挥体制、兵役制度、编制装备等方面已完全转向德军,于是在训练方面,日本陆军决定制定以普鲁士陆军操典为模板的《野外要务令》,开始代替法式操典;1891年陆军正式废除法式操典,制定发布了以德军步兵操典为依据的《新步兵操典》,实现了战斗原则、阵地勤务完全转向德国的转换。由此,日本陆军的军事训练便实现了由法向德的转变,阵地操典作为各兵种训练的依据在军队训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法律角度确保了军事训练的科学有效展开,对提升日本陆军战斗力产生重大影响。

(二)注重开展实战训练,以实习、演习等手段提高战斗力。明治时期,日本军队的实战训练较为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注重海军官兵的远洋航海训练,二是注重各军兵种的实战演习。

为促进海军学校学生掌握航海技术,提高官兵的实战能力,日本海军自1875年开始实施远洋航海训练。当年,海军兵学校的部分优秀毕业生搭乘“筑波”号军舰进行航海实习,全舰官兵自东京品川港出发,横渡太平洋航行至美国夏威夷、旧金山,1876年返回日本。1878年,海军再次派出“筑波”号搭载学生实施远洋航海,军舰由横滨出发,南穿赤道到达澳大利亚悉尼后回国。此后,海军多次派遣“筑波”号、“龙骧”号、“清辉”号军舰,搭载学生实施远航训练,曾到达中国、新加坡、南美洲西海岸等国家地区。通过航海训练,学生得到了实践锻炼,提高了航海技术,又通过对到访国的军事考察,开阔了国际视野,有力促进了海军人才作战能力的提升和指挥素养的提高,远洋航海训练成为日本海军训练的必备科目。

为提高作战能力,日本军队频频举行军事演习。起初是以单一师团司令部带部分步、炮、工、骑、辎重等兵种进行小规模演习,1890年后又开始了大规模军事演习。1890年3月28日至4月2日,日本组织了一次由政府核心人物、军部高层担任评判员,陆海军主力全部参加,在名古屋地区开展的联合大演习。这次演习想定为:敌军自西向东进攻日本,双方海战后日军败退,敌军部队登陆后东进至名古屋大垣地区,且敌援军由名古屋知多半岛登陆,两军合一进攻,日军整备集结后在名古屋地区迎击敌军。日本倾其陆海军主力参与此次演习,海军“金刚”号、“扶桑”号、“浪速”号、“比睿”号等主力战舰,陆军近卫师团、第3师团、第4师团悉数参加。3月30日,海军分两部分模拟敌我双方的海战,4月1日、2日,陆军部队展开演习。鉴于旅顺、金州(今旅顺金州区)为未来中日战争的必战之地,演习中按1∶1比例修筑了金州城墙。此次演习后,日本推进了军队实战演习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种类繁多、数量众多的全军兵种演习制度,以演习促进训练水平,提高作战能力。如1890年组织参谋演习、部队机动演习、多兵种联合演习,1891年组织工兵演习、军官演习,1892年组织参谋本部参谋演习、卫生队演习、陆军大学学生野外演习等。类似演习在甲午战争前日益增多,参加演习成为日军院校学生的重要课程。甲午战争中,日军表现出高水平的作战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一时期的实战训练。

小结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军事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其人才培养受到德国军事教育的深刻影响,虽培养出具有高度军事素养的指挥员,指挥战役战术行动的能力较强,但是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外交能力。特别是日本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贯穿军国主义教育,以致日本最终被自己培养的“军事人才”反噬。

- 出处:历史有悲有喜

栏目:文史杂谈
2023-04-23 (

更多浏览
你还有梦想没实现?太好了!
老头子,我要走了,抱抱我吧(感动千万人)
女人人品好不好,看她的微信就知道
10句话重新洗洗你的大脑
给自己点赞,才是正能量
论“纠结”:爱一个爱我的人,还是爱一个我爱的人?
怎样在分手时证明你是一个好姑娘?
这样的老婆有点幸福
大雪时节,读读这些唐诗宋词!
又爱 又想 又不能在一起
不争是最大的争
当你自律,人生无敌!
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爱你,应是爱你的“好”,而不是你的“对ta好”
那些美到极致的语言
谢谢你,让我变成了你想要的样子
首页 搜文 留言
 微学24小时网  所属副刊:综合微文   
微文24小时   m.wx2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