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6年第45期

>>

世事 栏目

火星,你好!2020年,我们中国人也要来了~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使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未来我国将要发射的载人空间站,“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以及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由“长征五号”火箭来承担。

说到火星探测,在本次珠海航展上,我国的火星探测器的模型吸引了众多目光。从今年1月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如今已经过去了10个月,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视频《中国火星探测研制工作顺利》

中国火星探测研制工作顺利

在航展现场,展出了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组成的火星探测器


环绕器在空中,将开展环绕科学探测,并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链路;着陆巡视器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并分离释放火星车,开展巡视科学探测。

目前相关研制工作顺利,设计中的单机产品已经完成研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彭涛介绍:“我们打算通过一次探测工程,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三个结合。这在国际上也是第一个既有环绕又有着陆巡视的国家。


我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今年1月正式立项,计划于2020年7月到8月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送入地火转移轨道,经过一段时间的飞行,预计2021年到达火星。这是我国航天在深空探测领域,进行的首个行星探测任务。

火星探测探什么?如何探?

在太阳系当中,地球和火星就像是两个相似的兄弟,火星上有稀薄的大气,有四季更迭,还有跟地球相似的自转周期。这颗我们印象中红色的星球,是世界各国科学家探索最多的行星,那么中国的火星探测主要探什么?要怎么开展探测呢?

通过探测研究火星演化进程

有的科学家认为,火星可能是地球的未来,究竟火星是怎样演化成现在的环境与地貌呢?需要经过深入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结论。中国的火星探测,也是希望能够通过环绕与着陆巡视相结合,对火星有更深入的研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 彭涛:


我们发现火星地面红颜色居多,有可能是铁的含量比较多,再一个是硫化物的含量,到底具体是什么元素,我们要探清楚。

第二个就是通过这次探测,我们要掌握火星上水冰的数据。之前国外的一些探测已经发现了上面有水冰的痕迹,我们要通过探测掌握一些一手的科学资料。

探测器着陆释放火星车是关键一步


想要实现探测目标,探测器能够着陆并释放火星车是其中关键的一步。由于火星距离地球最近也有5500万公里,最远将超过4亿公里,从地球上对探测器进行控制存在信号传输延迟。对火星探测来说,探测器能够更“聪明”,自主进行调整,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彭涛介绍:我们更多采用的是自主巡视,就是说它的计算机相当于它的大脑,它的传感器相当于它的眼睛。

火星上稀薄的大气和沙尘暴,将对火星车的着陆带来巨大困难,为了使探测器能够安全着陆,仅在着陆过程,就要通过多个步骤完成,最后实现软着陆。


精巧设计应对高风险任务

人类对于火星的探测,从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美国、苏联、欧空局等已经多次向火星发射探测器。截至目前,人类已经开展的火星探测任务达到43次,但真正能够成功展开对火星探测的航天器不到50%,足见任务难度之大。而专家表示,为了应对高风险任务,火星探测器有着精巧的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彭涛介绍:月球上是非常干净的,在真空状态下,整个太阳能的接收利用效率非常高。而在火星上,只有月球40%左右的接收效率。加之火星上有空气,沙尘天气比较多,因此一般要把帆板尽量做大一点,以便能接收更多的太阳光产生更多能量。

一次绕着巡彰显中国航天实力

探测火星有着很高的技术难度,目前,中国航天的脚步已经抵达了月球,而这只是深空探测的起点。火星探测任务,标志着中国人进一步迈入深空,而一次实现绕、着、巡三步,彰显了中国航天的实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彭涛说:火星探测工程是一项非常有难度的工作,如果能成功,也会充分展现中国航天在世界航天里的重要地位,使我们真正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出处:央视新闻
------------------------------------------         短评留言         ------------------------------------------


栏目:世事
2016-11-04[顶] (
微文周刊 2016年第45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