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6年第38期

>>

人文 栏目

中国最缺的教育,不是成为强者,而是懂得宽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宽恕,是现在学校教育最欠缺的一环。”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对于恶的真正否定和超越,并非以恶抗恶,而是绝对不像恶那样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刚参加工作时,有个叫斯捷帕男孩,由于过分活泼,把教室里那盆大家最爱的玫瑰碰断了。苏非常生气,大声斥责斯捷帕,“想用这种方式触及他的灵魂。”事后,苏又找来三盆玫瑰花,让孩子们轮留看护,但没让斯捷帕参加。


苏霍姆林斯基

斯捷帕的话从此变得少了,也不像以前那样顽皮淘气。苏很开心:“斥责发生了作用。”一月后的一天,放学后,苏因事未了,坐在教室加班。斯捷帕也在,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但当斯捷帕发现教室只有自己和老师后,满脸窘迫,急忙收拾书包想离开。苏并没留意这种情况,无心地说:“一会我们一起去草地采花吧!”斯捷帕愣了一下,眼泪滚落下来,然后提起书包飞奔出了教室。苏这才意识到:“没想到斥责在孩子心里留下了这么大的阴影。”从此,他便懂得了宽恕,并不断引导孩子们学会宽恕。


不久,又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学校的花房开出了一朵大玫瑰。老师孩子们都喜欢得不得了,因为谁都没见过这么大的玫瑰。可有天早上,苏在校园散步时,看见一个孩子把那朵大玫瑰摘了下来,苏走过去,弯下腰,轻声问:“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啊?”孩子回答:“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信,我摘回去让她看看。”苏没说话,把孩子牵到花房,又摘了两朵玫瑰花,然后说:“这两朵花,一朵奖励给你,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送给你妈妈,因为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的好孩子。”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宽恕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故事,把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吴非老师感动了。吴非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了道作文题,“让学生想象后半段会发生什么情况。”结果同学们写下的是——


“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坏公物”,“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道德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了怎样的处罚”,但没有一个人想到对小女孩进行宽恕。这些从道德高度教训小女孩的想象,让我既心酸又震撼,他们缺乏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感悟,缺乏怜悯之心与宽恕之情。”吴非说。


正是在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我们缺少了宽恕教育这一环,所以一遇到加诸自身或看不入眼的别人行为,我们通常采取的方式就是“同态复仇”。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或许,宽恕的结果,并不能在现实中获得回报,但是所有的人都会看到:它在人类心灵中激起了巨大的回响。以黑暗取代黑暗,永远不可能接近光明,以暴力取代暴力,成为赢家仍旧是暴力,以血还血,流淌的无非是更多的鲜血。
对于恶的真正否定和超越,并非以恶抗恶,而是绝对不像恶那样存在。



几年前,媒体报道过一件事。有一家幼儿园,因为总有家长接孩子时迟到,致使老师不能按时回家。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幼儿园推出了一个举措——罚款。可万万没想到,实施罚款后,每天迟到的家长反而越来越多。以前,家长迟到了,总是满脸愧疚,这种愧疚,迫使他以后准时来接孩子。现在好了,交了罚款就不会有愧疚感,所以迟到成了一件无所谓的事情。很多时候,惩罚就是这样,它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宽恕,却比惩罚更能改变一个人。

 


我们常常认为,宽恕是一种软弱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对他人的纵容。其实,一个懂分寸的人是不会被纵容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尺度,宽恕,恰恰是最大的惩罚和教育。“好的教育不是让人学会何时杀戮,而是懂得何时宽恕。”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央广新闻

作者:拾遗

出处:中国经济网
------------------------------------------         短评留言         ------------------------------------------


栏目:人文
2016-09-16 (
微文周刊 2016年第38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