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9年第33期

>>

历史 栏目

近代亚洲推行改革的国家很多,为何只有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

中世纪结束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开辟新航路、资本主义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逐渐走在了世界的前头,凭借着巨大的先发优势,他们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并开始四处开疆拓土。

世界上其它地区从未经历这种变局,落后的美洲和撒哈尔以南的非洲被完全征服;而先进一些的其它文明也纷纷受到巨大冲击,印度,伊朗,奥斯曼等地也逐步衰落沉沦;即使是古典时期的最强文明——中华文明也受不起这“三千年未有之奇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时间,世界成了白人的天下,世界上其它民族也开始发愤图强,并有了一些起色,清朝进行了洋务运动,并成功扼制过法国侵略(中法战争),在新疆逼退了俄国;埃塞俄比亚也曾经歼灭过意大利侵略军;而奥斯曼土耳其更是在一战打出过加里波利之战重创英法联军…然而,这些成就不过是特例,并未根本上改变这些国家“已经落伍”的命运。

中法战争,清军难得能扛住西欧列强的攻势

但是,通过改革彻底改变国运的例子也有,不过只有一家,这就是著名的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新式政府,实现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大幅提升,教育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在外交上成功废除了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国运,还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非白人列强。

于是,历史上便多了一门显学——研究日本明治维新,大家最好奇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日本能够成功呢?关于这一点,不说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就连平时喜欢谈天说地的“侃爷”们都能说出一二,有的说是因为日本是个小国,所以天生有对外学习的传统,国民性对外界文明没有那么排斥;也有人说是因为日本体量小,所以“船小好调头”,改革阻力较小;也有人认为是日本是个小国,没有那么显眼,所以不容易引发西方列强干涉,使得改革环境比较稳定…

这些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似乎都有些片面或主观,其实,从整体上分析,我们能对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更清醒的认识。

先来看下日本的条件,现在日本四岛的面积有37万平方公里,虽然和中国相比是个小国,但是放在世界上可真不小,比英国要大得多,江户时代末期,日本人口达到3000多万,在世界上属于人口大国。所以,日本是有成为列强的资本的。

但是,日本是一个岛国,相对比较隔绝,在古代一旦一个地方与世界文明中心(欧亚大陆)相距太远,通常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文明发展,比如美洲,澳大利亚和黑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阻隔程度不比大海小),不过日本不一样,日本和东亚大陆相隔的距离并不远。

于是乎,来自古代中国的文明源源不断传入日本(遣唐使等),这在日本文明初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唐朝中期后,中日的交往逐渐弱化,但日本仍可以在前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到了19世纪西方势力杀进来的时候,最初日本虽然也无力抵御,但是也不至于像非洲,美洲的原始部落一样任人宰割。

但是,日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和大陆的距离也不近,毕竟隔着一个比较宽广的日本海。这就使得日本又有了另一个优势: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大陆对日本的影响,比如,元朝侵略日本总是翻船。这又使得相对于朝鲜和越南,日本在古代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受中国影响相对又要小一些。

所以,唐中期中日联系弱化后,日本的文明便渐渐独立发展,各方面都出现自身的特点,而在制度上,日本和中国相比最大的特点便是:中央集权相对弱化。

这和日本的地形也有关系,日本全岛被山地划分地支离破碎,近代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出现前,确实很难实现紧密的集权

稍微熟悉日本历史的人都听说过一个词:“幕藩体制”,这便是17世纪后日本演化出的独特政治制度,它有点类似中国西周的分封制,日本全国最高统治者是幕府将军(天皇是“虚位元首”),将军将全国分为各个藩国,各藩的统治者是大名,效忠于幕府;但各藩国在领地享有行政、司法、军事和税收等权利,独立性很强。

与古代中国相比,这种制度的中央集权程度自然弱很多,我们很难比较两种制度的优劣,但是时局动荡的时候,这种制度无疑更有活力,毕竟上层对下层控制力更弱,有利于“自下而上”的改革。而且,这种制度比那种原始“部落制”还是要强大很多,毕竟名义上日本还有个元首天皇,这能成为各藩人民的精神领袖,所以即使是在动荡时局,日本也不至于分崩离析。

不过,幕府制度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封建制度,所以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本质上还是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王朝自然有封建王朝的毛病,所以运行200多年后,江户幕府也碰到了类似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末期遇到的那些问题,很巧地是,这个时候又碰上了西方势力入侵,日本也一度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但是,日本的社会和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也有些不同的地方,用一个简单的词来说:更有活力事实上,中国社会落后于日本,并不是在明治维新之后的事情,而是明治维新之前就已经发生了!

其实这个也不难想通,现在历史课本上就有“资本主义萌芽”一词,中国明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却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打压;而日本自然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同样也面临封建势力的打压(典型的就是幕府的“锁国令”),但由于日本没有中国强大的封建集权式的国家机器,所以日本的打压效果要差得多。

于是,资本主义经济在日本渐渐发展起来。这使得相对于死水一潭的中国封建社会,日本社会显得很有活力。

资本主义萌芽

江户时代的日本工商业非常发达,丝织,酿酒,榨油,造纸,制陶等产业均发展起来,根据统计,1854年,日本全国雇佣10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300多所,1867年发展到400多所。

而从很多其它指标也能看出来,当时的日本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封建社会”,比如城市化率,江户时代中期(18世纪),日本城市率竟然接近15%(以生活在一万人以上市镇为标准),明治初期估计能达到20%以上,这不仅比清朝高很多,甚至也高于欧洲,自然,这和发达的工商业不无关系。

19世纪中期,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江户放在世界上也是规模很大的都市(世界前十没问题)

而在另一个重要指标——识字率上更是如此,由于有非常发达的“庶民教育”,日本江户时代识字率竟然达到惊人的世界第一,有一种估算,日本江户时代即使是平民阶级男性识字率也超过一半,而女性识字率也超过20%,这是当时非常非常可怕的数字,中国一直到经历过一定近代化改良的光绪时代都没达到这个水平。有人估计1880年中国男性识字率在30%-45%之间,而女性则在2%-10%之间。

普鲁士军官Reinhold von Werner(在1860-1862年游历日本回国后写了《埃尔贝号舰长幕末记》一书,介绍当时日本惊人的识字率:“在日本,女佣利用闲暇与自己的女佣友人文字通信,穿着寒酸的体力劳动者居然也能读写文字。考虑到同时代的欧美诸国的劳动者阶级基本是文盲,日本这个事实是很惊人的。”

寺子屋,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8)寺院所设的私塾,属于一种民间教育机构,明治五年(1872),日本颁布《学制》,各地纷纷设立小学,寺子屋逐渐消失,但在江户时代,“寺子屋”在日本国民教育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为了表彰这种学习精神,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消灭文盲的运动命名为世界寺子屋运动(World Terakoya Movement)。

为何会有这么高的识字率?自然和社会需求有关,毕竟相对于农业,工商业需要更高的知识水平(记账,学习技术等都需要识字),高识字率对日本明治维新后期先进文化的传播,近代教育的普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所以,有一个惊人的事实: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起点其实非常高,而且从社会结构上,日本相对于中国,更接近于欧洲!

于是我们看到,日本资本主义革命(明治维新)的过程也有些像欧洲,首先是封建制度逐步瓦解,江户时代末期由于商业资本渗透到农村,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实际成为一纸空文,丧失土地的“水吞”(失去土地的破产农民)越来越多,于是只能靠到作坊里靠手工业打工(棉纺织业最多)生存,这很像英国“圈地运动”。

英国圈地运动

同样的,农村一批新兴地主——“豪农”(同时经营农业和商业)兴起,城市里也有相对强大的市民阶级(以中下层武士为核心),他们迫切希望打破封建制度对工商业的限制,于是这些人后来成为了维新的生力军。

而在思想上,维新派搬出“王政复古”,要求将国家大权还给天皇,结束近千年的“虚君制”,事实上这也可以看成是个幌子(明治维新之时明治天皇只有14岁,之前也从未有执政经验,并不是维新的核心领导者),其根本目的其实在于否定幕府封建制度的合法性;而西方的“文艺复兴”也是一样,并不是真的想回到古典的希腊,罗马时代,而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所以说,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于是说是一帮维新派强行“逆天改命”,还不如说是社会上早就做好了准备,只需要轻轻一推,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于是,日本最为偏远,工商业最为发达,和欧洲国家也联系最紧密的西南“四雄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率先发起了“倒幕运动”,很快便灭亡了持续260多年的幕府江山,随即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也随之成功。

作者:云帆

出处:搜狐 / 史事拾遺
------------------------------------------         短评留言         ------------------------------------------


栏目:历史
2019-08-11[荐] (
微文周刊 2019年第33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