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9年第31期

>>

音影 栏目

血脉偾张、感人肺腑的战争题材古典音乐

以下是一些创作于战争时期或战后的古典音乐佳作——从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到纪念阵亡将士。战争也许可以让女人走开,但音乐永远不会缺席。战争的正义性和正当性也许我们需要去争论,但渴望和平的音乐之声永远深藏在人类的心灵深处。

01、海顿《战争弥撒》

Haydn

Missa in tempore belli

(1796)

海顿《战争弥撒》

----

这样的作品名称足以说明它的背景,但《战争弥撒》中音乐的不安本质对于海顿来说是不寻常的。创作于1796年8月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战争时期,这部《弥撒》代表了冲突与变化。此时此刻,奥地利军队正在交战——他们正在艰难地抗争。在意大利和德国皆败北法国之后,军队为迫在眉睫的入侵而忧心忡忡。

作品的第五“Benedictus”和第六“Agnus Dei”两个乐章,有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混乱不安的情绪。

 

02、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Tchaikovsky

1812 Overture

(1812)

从战争炮火到铙钹、锣鼓、号角齐鸣,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那震耳欲聋的编曲是为纪念1812年9月爆发的波罗底诺战役而构思创作。作曲家以大炮为燃料的史诗之作对战时的描述是完全炫耀性的——它也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波罗底诺战役开战于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未能成功入侵俄罗斯之时。多年之后当回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军队打败拿破仑时,俄国人的记忆中依然洋溢着民族的骄傲——柴可夫斯基也有了关于一部新作的巧妙构思,于是诞生了反映战争胜利和民族自豪感的《1812序曲》,并于1882年8月20号经伊波利特·阿尔'塔尼(Ippolit Al'tani)指挥,在莫斯科当时尚未完工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附近的一个帐篷里首演,该座大教堂也是1812年俄国防御工事的纪念之处。

 
马克·埃尔德金/Proms 2004

 

03、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

Beethoven

Wellington’s Victory

(1813)

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

----

为纪念威灵顿公爵在1813年维托利亚战役中战胜约瑟夫·波拿巴,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是一部大型、嘹亮的成功之作。作品配器包括四个喇叭、三支长号、六把小号、定音鼓、滑膛枪和其他火炮音响效果——一部弦乐依然是管弦乐队推动力时代的新奇之作。

作品演奏时打击乐器部分被分成两边:英国和法国,两边都在演奏相同的乐器。为代表英国,贝多芬在作品中加入了英国海军军歌“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和“天佑国王”的曲调;对于法国,则有“马尔伯勒已经动身奔赴战场”——这也是人们熟知的“因为他是个快乐好人”中的旋律。

 

04、肖邦《军队波兰舞曲》

Chopin

Military Polonaise

(1838)

肖邦《军队波兰舞曲》

----

肖邦的《A大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9世纪30年代波兰起义后的战争动荡岁月,是一部华丽灿烂、充满和弦、以大调写成的钢琴曲,几乎完全是以强音演奏。

当德国在二战期间入侵波兰时,情况对波兰人民来说看起来很惨淡。但波兰广播电台每天都在播放节奏强烈的《波兰舞曲》,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抗议,并试图用音乐将波兰人民团结在一起。

 

05、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

Shostakovich

‘Leningrad’ Symphony No. 7

(1941)

希特勒1941年对俄罗斯的进攻激发了肖斯塔科维奇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他的《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1941年作曲家将他的作品献给了列宁格勒市,作品在列宁格勒首演时这座城市仍处于纳粹军队的包围之中。

《“列宁格勒”交响曲》在苏联很受欢迎,它是抵抗纳粹占领的象征,也是对二战中约2700万苏联死亡公民的音乐纪念。这部交响曲经常在列宁格勒公墓演奏,那里埋葬着围攻列宁格勒900天中的六十万死难者。

 
玛琳·阿尔索普
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

 

06、维瓦尔第《尤迪塔的凯旋》

Vivaldi

Juditha Triumphans

(1716)

维瓦尔第唯一幸存的清唱剧被评论家们形容为一部军事杰作。受威尼斯共和国的委托,为庆祝1716年8月围攻科尔夫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失败而创作,此部清唱剧是一场战争结束的荣耀声乐庆典。

《尤迪塔的凯旋》通过寓言的形式为威尼斯人庆祝胜利与成功,全剧由两名女高音、三名女低音、一个女声合唱团及一个弦乐团共同演绎。管弦乐队由典型的巴洛克乐器组成,比如一把古中提琴和一把琉特琴。

 

07、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1749)

根据乔治二世的合同,亨德尔于1749年为在伦敦绿色公园里的皇家焰火表演创作了这套巴洛克组曲。焰火是为庆祝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的结束而燃放——战争的缘由都是因为人们反对玛丽亚·特蕾莎继承哈布斯堡王位的打算,因为她是一个女人——以及签署了《亚琛条约》。

有关这部庆祝胜利音乐组曲的编曲,倒是有点儿争议。亨德尔喜欢乐曲中有小提琴声部,而乔治国王则明确要求使用军乐器和锣鼓。经过深思熟虑,亨德尔还是违拗了君意加入了小提琴。

 

08、勃拉姆斯《胜利之歌》

Brahms – Triumphlied

(1871)

18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取得胜利之后,勃拉姆斯将他《胜利之歌》献给了威廉一世。这是一首为男中音独唱、合唱团及管弦乐队创作的爱国歌曲,荣耀无比。

然而,由于它的爱国信息与围绕德国统一的民族自豪感息息相关,《胜利之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失去了许多人气。如今它是勃拉姆斯相对来说不为人们所知的作品之一。

 

09、科普兰《平凡人的号角》

Copland

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

(1942)

应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指挥尤金·古森(Eugene Goossens)的要求,科普兰1942年创作的《平凡人的号角》是对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作出的回应。

当年的早些时候,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讲,宣布了“平民世纪”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平凡人的号角》。简短、节奏分明、嘹亮、激动人心——这是军乐号角所应该做的一切。

 

10、梅西安《时间终结四重奏》

Messiaen

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1940)

1940年,身陷囹圄的法国作曲家奥利维埃·梅西安在德国的一个战俘营里写下了他的这部《时间终结四重奏》。当法国进入二战时梅西安年满31岁,不久之后便被德国军队俘虏,德军将他囚禁在德国约利茨战俘营里(即现在的波兰戈泽列克)。

这部强劲有力的室内乐由和梅西安一样的战俘们用营地里严重受损的乐器首演。梅西安后来谈到这场演出时说:“我从来没有如此全神贯注聆听并领会过这部作品”。《时间终结四重奏》已成为作曲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1、沃恩·威廉姆斯《云雀高飞》

Vaughan Williams

The Lark Ascending

(1914)

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云雀高飞》是英国作曲家拉尔夫·沃恩·威廉姆斯的一首著名音诗。根据维多利亚时代诗人乔治·梅瑞狄斯的122行同名诗作而写成。

作品写于1914年,沃恩·威廉姆斯入伍,在看到集结的军队穿越英吉利海峡、一战爆发的时刻所记录的初稿。当时有个小男孩亲眼看见沃恩创作的过程,可他以为沃恩在偷偷记录密码,那时的人警惕性与觉悟极高,于是将沃恩告到警署,这位作曲家被抓了。战争搁置了这部作品,直到1920年才重新被修改并由英国女小提琴家玛丽·霍尔首演,当时是钢琴伴奏。

 

12、拉威尔《左手钢琴协奏曲》

Ravel –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In D Major, M. 82

(1929)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哥哥保罗·维特根斯坦在一战波兰战场上失去了右手还被俄军俘虏。但他专注于音乐,在俘虏营时他就通过丹麦大使写信给昔日的老师,请求一部为左手演奏而作的钢琴协奏曲。战后,很多作曲家,包括理查·施特劳斯、普罗科菲耶夫和布里顿等纷纷以作品奉献。其中拉威尔1929年创作的《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拉威尔也是一战士兵,战场上敌我生死较量,战后惺惺相惜。所以在许许多多演奏中,最被倾倒的是保罗·维特根斯坦本人的演奏,作品就是为他而生的,多了很多特殊的感情。拉威尔注重和弦间连接对比产生的色彩感,作曲家更希望挑战单手的局限描摹出一些不一样的键盘色彩。大战对拉威尔的影响跟其他参战军人一样,在停战后还久不消退,心理的创伤让他不堪回首往事,悼念战难友人的《库普兰之墓》,他花了两年时间才在咽哽中完成。

▼ 拉威尔《库普兰之墓》

 

13、戈雷茨基《第三交响曲》

Górecki

Symphony of Sorrowful Songs

(1976)

亨里克·戈雷茨基是促成战后波兰音乐复兴的作曲家之一,他1976年创作的这部《第三交响曲》(也称《悲歌交响曲》)情绪非常忧郁。在作品所有三个乐章中,一名女高音演唱着波兰文的歌曲。

至于第二乐章,作曲家的灵感是来自于二战期间一名十八岁女孩刻在盖世太保监狱墙上的文字。文字的字面意思是:

“不要,妈妈,不要哭泣,

最贞洁的天堂女王

会永远支持我。”

 

14、布列顿《战争安魂曲》

Benjamin Britten

War Requiem

(1962)

《战争安魂曲》是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创作的一部规模宏大、献祭仪式的安魂曲。作品大部分的内容在1961年间写成,最终完成于1962年1月。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型作品,为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独唱,一个合唱团,一个童声合唱团,管风琴和二个管弦乐团(一个完整编制的管弦乐团和一个室内乐团)而作,以传统的拉丁语追思弥撒歌词和英国年轻士兵、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一战期间撰写的诗作为脚本,穿插演唱。其中室内乐团为男声独唱的英国诗歌部分伴奏;女高音、合唱团以及管弦乐团演绎拉丁语的诗歌部分。在乐曲结束时,两大部分结合在了一起。

在《战争安魂曲》总谱的扉页上,布里顿引用了欧文的诗作:

我的主题是战争,是对战争的怜悯。

诗歌也表达这种怜悯之情……

诗人今天能做的事情就是警告。

出处:搜狐 / 古典音乐.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19-07-28[顶] (
微文周刊 2019年第31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