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8年第25期

>>

历史 栏目

明朝大将李如松,悍将悲情

摘自《五十三个暴走族引发的战争》 文/ 王浩

1. 生子当如李如松

东北小城铁岭,因为一个小品演员的走红而名闻全国。不过,在明代“铁岭卫”设立之初,这个戍守辽东边塞的军镇没有“二人转”,有的只是号角连营,金戈铁马。从这里,走出来一个名震三国的大将:李如松。

李如松的父亲更加厉害,赫赫有名的辽东总兵、宁远伯李成梁。李成梁是朝鲜后裔,高祖李英自朝鲜内附(朝鲜史料称因为杀了人,夫妻同逃到铁岭卫),授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

李成梁有大将才,隆庆、万历两朝,他镇守辽东三十年,抗击蒙古,剿灭土蛮,离间女真,把边境的异族首领玩弄于股掌之间,三十年来大捷十次,朝廷倚为东北长城。

明史称誉为“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努尔哈赤早年在李成梁手下效力,后来起兵反明,在一字一泪告天的“七大恨”中,几乎全是冲着李成梁说的。

李成梁还有一项比战功更值得自豪的成绩。他的九个儿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做到总兵官,如梓、如梧、如桂、如楠做到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同为万历朝名将,戚继光的门户凋零与之无法相比。

不过援朝战争中,“师出必捷”的李成梁只有干看的份。身为东北王,李成梁贵极而骄,他生活奢侈无度,侵吞边饷,虚报战功,杀良冒级,屡被言官弹劾。一年前(万历十九年),他因御史弹劾被罢官在家休养(万历二十九年以七十六岁高龄复职,继续镇守辽东八年之久)。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长子,性格沉毅,屡建战功,明史称“成梁诸子,如松最果敢,有父风”。

朝鲜求援的时候,李如松提督辽东、宣大等各路军马,正在西北平定原宁夏副总兵玄拜(鞑靼人)的叛乱,这是“万历三大征”(指万历年间的三大平叛战役,为西征宁夏哱拜,东征侵朝倭寇,南征四川播州杨应龙)中的第一征。

李如松兵临城下,小西行长居然懵懵懂懂的不知是敌,《明史》记载得很有趣:“行长犹以为封使也,踔风月楼以待,群倭花衣夹道迎。”

此时是阴历正月,古代日本承继中国有过春节的习俗,小西行长等人穿着过年的花衣,夹道相迎使者。可惜李如松手下诸将披盔带甲准备厮杀的动静,还是暴露了形状,行长这才醒悟过来,花衣脱掉换铁衣,登上城墙据守。

第二天清晨,大战开始了。

2. 平壤大捷!

平壤是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城墙坚厚高大,北面又有牡丹峰和万寿台为自然屏障,易守难攻。

几千年来,中国的大军事家孙子一直用他睿智的兵法警戒后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不过,对于攻城老手李如松来说,早已成竹在胸。

李如松令戚家军老将、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部和三千名朝鲜僧兵共同攻城北牡丹峰,自己亲提大军直抵城下,主攻西城。

明军的王牌——大将军炮、佛郎机炮、虎蹲炮,全力轰击日军阵地。李如松还暗藏了三个杀招,其一是命令祖承训部伪装成朝鲜军,潜伏在南面,故意示敌以弱。其二是命令诸军留下东面不攻,给敌人留一个逃跑的缺口,扰乱敌人军心。

日军居高临下死守,枪矢如雨,明军稍稍退却。督战的李如松当阵斩掉先退的士兵,“募集死士,援钩梯直上”。

这时,一心雪耻的祖承训机会到了,日军一向轻视朝鲜军,所以守南面的人数很少,主要是一些投降的伪军,祖承训攻到临近城门,一声令下,突然脱掉朝鲜服饰露出明军的鲜亮衣甲。

敌军大惊,阵脚大乱,急忙分兵来救,围攻西城的副总兵杨元和李如柏部乘机分别攻破大小西门。

顷刻间,平壤的几处城门全部失守。明军主力一拥入城,行长率余部退到风月楼死守。街巷战中,日军的鸟铳打得又准又远,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李如松命令暂时停火。

初次入朝作战的明军,斗志非常高。在“火器并发,烟焰蔽空”的激烈战斗中,吴惟忠胸口中弹,犹奋呼督战。李如松坐骑被击毙,李如柏头盔中弹,都毫无惧意。将领如此,士兵也是个个奋勇当先,骄横已久的日军终于见识了大明军队的战斗力。

入夜后,支持不住的行长率领余部,强突东南面,渡过冰冻的大同江逃窜。没想到中了李如松的第三个杀招:游击李宁和参将查大受率精兵三千早已在道旁埋伏已久,一阵冲杀,复斩首数百。前面故意留东城缺口,后面打埋伏,李如松熟知“围师必阙”的兵法,不愧名将。

小西行长的残兵在冰天雪地里仓皇逃了几天,才退到日军的地盘。这一仗完全打垮了小西行长精锐的第一军,据《日本战史》统计,平壤之役第一军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仅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而明军只阵亡七百九十六人。

李如松攻平壤,有正有奇,有谋有勇,凭此一战挽救了朝鲜的危局。

3. 朝鲜的弓箭,日本的鸟铳,明朝的大炮

我们可以把四百多年前的这场三国大战,看做一个东亚武器博览会。朝鲜、日本、明朝各有所长。

先从最弱的一环来。朝鲜最强的是弓箭。

朝鲜的角弓和片箭不同于中国和日本,角弓弹性好,射程远,片箭箭身短小,轻巧,飞得远。后来朝鲜半岛的西方传教士也称赞说“朝鲜人力大无比、擅长使用弓和箭,他们的弓箭像土耳其箭那样非常小巧”。

到了朝鲜李朝,军事技术匮乏,很少的火器也是从明朝传来的老式铳炮,士兵更乐于练习弓箭。连两班贵族,都把射箭作为修德、娱乐的手段。

其实,朝鲜也有新式武器鸟铳,早在日本侵朝三年前,对马岛主宗义智曾向朝鲜献过两只孔雀与两把鸟铳,结果国王李昖把孔雀放生了,把鸟铳闲置到军器库里。

战场上,朝鲜人才悲哀地发现,自己被时代抛弃了。日军普遍装备鸟铳,比弓箭射的更准更远更有杀伤力,明军大量闻所未闻的火炮更不用提。柳成龙曾悲叹道:“吾国军事只用弓箭,未能练就其他技术。”

日本最强的是火绳枪(中国人称鸟铳,日本人称铁炮)。

日本仿自葡萄牙的火绳枪质量相当优秀,柳成龙在《惩毖录》里描述道,朝鲜军的弓矢发射后数十步就坠地,而日军火绳枪却能隔远杀伤,近距离则能贯穿击伤三四人。

在日军第一次攻克平壤时,火绳枪在城下发射,竟能越过城墙射进城内,射入城楼柱子达数寸。

侵朝日军的骑兵数量很少,基本是步兵(足轻),而每军的“铁炮足轻”就是装备了火绳枪的主力,约占全军的三分之一,而且由织田信长开创的三段射击已经普及,日军轮流射击能保证密集的火力。

明军大炮厉害,骑兵厉害,所以日军大量利用工事,野外作战就掘地三尺挖战壕,城市里巷战则利用房屋墙壁,凿洞、隔门板射击。优质的火绳枪加上久经锤炼的战术,造就了日军很强的战斗力。

明军最强的是大炮。

说起明朝中期的火器,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让饱受外国“船坚炮利”之苦的后世人吃惊:我们原来这么强大过!

早在永乐年间,二万五千人组成的京师神机营,就全部装备火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火器部队。到了万历年间,军队装备的火器品种更是繁多:大将军炮、神炮、虎蹲炮、灭虏炮、百子铳、佛郎机、鸟铳、三眼铳、快枪、火箭、千里铳等等。

火力最猛、威力最大的无疑是炮。朝鲜战场上,对日军威胁最大的是大将军炮、虎蹲炮和各类佛郎机。大将军炮是重型炮,最重达千斤以上,威力巨大,能洞穿墙壁,是攻城第一利器。

从葡萄牙传来的佛郎机是后装的中型炮,发射时内装火药,发射钢珠钢弹,有效射程能达五百米。虎蹲炮是轻型炮,便于机动作战,很像迫击炮,每次发射几十到上百粒弹丸,杀伤力大。

更难能可贵的是,明军的火炮多装在战车上,两匹马拉一辆,不但能攻城,还可以打野战。

明军攻平壤时,十里之外的风山城大友义统部曾率领数千人马前来增援小西行长,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吓得不战而退。

4. “金甲倭”的殊死一搏

身为一军主帅,李如松轻骑出击,看起来很是冒险而不慎重。但,李如松的作战风格一向如此:攻城步步为营,野战轻骑奔袭。

和他父亲李成梁一样,李如松非常酷爱轻骑偏师,千里奔袭敌人巢穴,这是长期与马上民族蒙古人的交锋中养成的作战习惯。

同为大明边疆名帅,李成梁、李如松的作战思路和明末袁崇焕的坚城大炮、老成持重恰恰相反,这是不同的敌手、不同的具体情况造成的差异,不能简单评价优劣。

不过,李如松最终为这个轻骑偏师的习惯付出了巨大代价——万历二十六年四月,李如松率两千轻骑奔袭土蛮人的巢穴,却中了数万敌人的埋伏,全部阵亡。

因为道路湿滑,李如松在路上不慎被马蹶落,跌伤了左脸,等到赶到战场,见査大受、祖承训等面对不断增多的日军正在犹疑不决,且战且退,当即喝令众军一齐向前,对日军发动了反攻。

明军是轻骑,没有携带重型火炮,只有小型铳炮和弓矢刀剑可用,加上才下过雨,道路泥泞不堪,很不利于骑兵战斗。在人数众多的日军进攻下,李如松陷入苦战,渐渐不支,“围数重,如松督部下鏖战”。

从早晨打到中午,双方均疲惫不堪,这时,立花宗茂故示轻松地命令部下就地吃午饭。嚼完饭团后,立花宗茂拔刀出列,率军直扑明军本阵。

最惊险的一幕出现了——金甲倭直搏李如松!

这段情景在中朝的史书上全有细致的记载,完全是惊险动作片:立花宗茂军突破了明军阵地,一个骁勇的金甲倭将,骑马持刀直扑李如松,大喝一声一刀斩下,护卫主将的指挥李有升见情况危急,用身体挡住了这一刀,立刻坠马被敌人砍成数段。

李如柏和李宁等将领看到主将有难,纷纷杀出血路向李如松靠拢,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眼看李如松不保,突然,弓弦响处,一支箭射中金甲倭面门,翻身坠马——原来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从旁拉弓引箭,一箭毙敌。

战后,据日方战报,金甲倭是勇将小野成幸,立花宗茂家头号家臣小野镇幸的堂兄弟。

战况愈加危急,幸好副总兵杨元率一千骑兵及时赶到,杀透重围前来增援,日军不明情况开始混乱。李如松乘机且战且退,撤回了开城。

碧蹄馆一战的双方损失,中日朝三国的记载大相径庭。李如松自己对朝廷的战报轻描淡写:“当阵斩获首级一百六十七颗,阵亡官兵二百六十四员。”朝鲜方称“天兵死者数百”。

日方则大喜报捷,称己方损失不过数百人,而明军被斩首六千。《日本外史》夸张地描述道:“大破明军,如松痛哭彻夜。”

这样大相径庭的战果记载在壬辰战争中比比皆是,明朝和日本将领都乐于夸大或掩盖事实,突出己方战绩,贬低敌方战果,作为第三方的朝鲜人记载虽然相对靠谱些,但又存在道听途说之嫌。

碧蹄馆一战,李如松的四千骑兵死伤过半,而且阵亡的大多数是李如松的精锐亲兵,朝鲜方记载:“天兵之精锐多死,人马相践,器甲枪戈,散布路上。”李如松回营后痛惜不已:“好男儿为我死矣。”

这一次意想不到的挫折,把李如松的骄气打消了不少,战事陷入了僵持!

出处:搜狐 / 明朝那些事儿
------------------------------------------         短评留言         ------------------------------------------


栏目:历史
2018-06-20 (
微文周刊 2018年第25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