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8年第17期

>>

音影 栏目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艺术性

 

 
小泽征尔指挥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试论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艺术性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音乐代表的顶尖人物,他几乎涉列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他的作品《1812年》序曲更是令人无比崇拜,甚至被视为其最优秀的代表作,然而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的观点,笔者将通过三个部分对柴可夫斯基和《1812年》序曲进行分析,通过第一部分对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以及第二部分对作品《1812年》序曲的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从而引出第三部分,也就是本文的主旨部分。本部分将对柴可夫斯基和作品《1812年》序曲做详细的分析,并阐明笔者的观点,得出《1812年》序曲的作品价值。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浪漫主义俄国作曲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1812年》序曲一经上演就被视为柴可夫斯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且在今天也有不少人为之倾倒。那么,《1812年》序曲能受到如此欢迎的原因何在呢?

 

一、作者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tchaikovsky 1840-1893),19世纪浪漫主义俄国作曲家,也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几乎涉列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作品数量十分可观,11部歌剧、3部舞剧、6部交响曲、一系列标题性单乐章管弦乐曲、上百首声乐浪漫曲及大量的钢琴曲、器乐协奏曲、重奏曲等。他善于将极其丰富的内容与完美的艺术技巧结合在一起。在他的音乐中融合了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舞、德国交响乐和俄罗斯民间旋律于一体,曲调抒情优美,配器色彩丰富,情感奔放热情,具有俄罗斯音乐思维,包罗万象的气质,被誉为“俄罗斯的音乐巨匠”。

 

二、《1812年》序曲分析

1、作品背景

《1812年》序曲是柴可夫斯基应约为重建的救主大教堂落成典礼而作的,因这座教堂毁于1812年拿破仑侵俄的战火中,所以这部作品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以1812年的抗法战争为题材的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的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历史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2、乐曲分析

序曲原是指歌剧、芭蕾舞剧或清唱剧等的开场音乐,19世纪以来,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管弦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加有标题。《1812年》序曲即属于独立的、有内容的管弦乐曲。

乐曲结构为奏鸣曲式,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引子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奏出的一首宗教歌曲《众赞歌》,这一祈求上苍保佑的开头缓慢,庄重而悲哀。接着音乐逐渐加快,力度渐增,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交错着想起号角声和呐喊声,让人联想到战火的蔓延和人民抗敌保家的形象。齐奏的大管和低音弦乐器发出了庄严的号召。引子的第二主题是以木管和法国号奏出的骑兵主题,它是对响应号召、同仇敌忾的战士形象的一个强调。

呈示部,乐曲变得富于戏剧性,结构为三部曲式,乐曲为降e小调。柴可夫斯基惯于将其作品的主部主题细分为呈示、发展、再现三个部分。主部主题旋风似的旋律和急促的节奏描绘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场面;主部主题的发展段落中出现了《马赛曲》的曲调片段,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强暴的拿破仑军队入侵俄国国境的象征,《马赛曲》经过变化引申以及与主部音乐因素的交织和发展及音乐中上行下行音阶的相互对抗,则正像是俄法两支军队的对峙和搏杀;发展段落达到高潮,一声鼓和钹主部再现,音乐逐渐舒缓下来。副部主题出现。副部主题是与《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主题。

展开部,以主部主题为基础,主部的两个主题与《马赛曲》的旋律片段进行着较量,战斗再一次打响,鼓声和钹声汇成了惊心动魄的大炮轰击,浩大的声势一直延续到再现部。

再现部中仍以主部主题为主,副部主题没有充分的再现。以《马赛曲》片段为代表的敌军主题时断时续,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爱国军队节节胜利,声嘶力竭的《马赛曲》和急促下落的乐句相连接,象征着法军的溃逃。

尾声是由引子中的第一主题《众赞歌》开始的,所有乐器、钟声、礼炮声汇成了辉煌的一片,骑兵主题再次响起,举国欢庆胜利的盛大场面在音乐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雷鸣般的音响响彻云霄。最后,以格林卡的歌剧《伊万•苏撒宁》中庄严而雄壮的终场合唱《光荣颂》作为全曲的结束(柴可夫斯基原采用的是俄国国歌《上帝保佑沙皇》,“十月革命”后由格拉祖诺夫改为《光荣颂》),人们在愉快的节日气氛中纵情高歌,庆祝胜利。

 

三、综述柴可夫斯基与《1812年》序曲的关系

根据我们上述分析,《1812年》序曲在艺术价值方面的确差劲人意,但大多数人仍旧对《1812年》序曲无比的崇拜,很坦诚的说《1812年》序曲也给予了我强大的震撼,但笔者认为《1812年》序曲一方面好比一个建筑,确切的说像中国的长城,当我们深入去分析欣赏长城的一块砖、一层台阶时,你会发现它十分普通,甚至普通到没有任何艺术欣赏价值,但当你总览这一由普通构建而成的世界遗产时,你定会被他的庞大、险峻所征服!《1812年》序曲正是用它的庞大和它在音乐中对礼炮和钟声这一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的运用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史实,使得人们不得不为之倾倒。所以笔者认为《1812年》序曲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空前性和历史性,而在艺术价值方面则是十分粗略的。总的来说,从《1812年》序曲来讲,他将作曲家的生活阅历、背景及作曲风格毫无雕饰的融合在一起,为我们了解柴可夫斯基及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起着相当直接的影响,另外对于了解俄国的历史更是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从作曲家本身来说,他通过自己的劳动以及从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对作品的把握能力和对作品风格的处理能力,都无不说明《1812年》序曲是值得骄傲的作品,并且也正是有了柴可夫斯基那不同寻常的生活阅历及个性特征,才有了直到今天仍令我们叹为观止的《1812年》序曲,所以,不管今天的柴可夫斯基与《1812年》序曲的艺术价值与评定如何,我们说《1812年》序曲的确为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生涯添上了浓重且光辉的一笔。

 

出处:古典音樂(公众号)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18-04-27[荐] (
微文周刊 2018年第17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