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7年第47期

>>

人文 栏目

二十四节气 中国人的春夏秋冬

----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在四季轮回流淌,不曾虚度。

这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一轮四季,与你邂逅二十四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一期一会,映刻每一日的美与妙,不曾辜负。匆匆过客,且驻足去触摸,诗意生活完全可能。

 

24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二十四节气中的智慧】

 

立、分、至 (寒来暑往中的四季节气)

“立”者,始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一年四季的时节在开始时就“立”好了,接下来就期盼着最好的春夏秋冬到来。

于是祖先还从天文的角度划分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意指平分了昼夜,“至”则是极的意思,这是四季中最典型的气候,春分百花生、夏至白昼长、秋分黄叶天、冬至雪临门,两个简单的汉字,写出了四季最诗意的分界点。

 

暑、寒 (冷暖气温变幻的节气)

24节气中,形容温度的节气只在夏季以后出现。“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一年中炎热的开始,大暑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是唯一一个在秋天仍与“暑气”相关的节气,“处”是终结的意思,这分明指的是秋老虎,它预兆着这一年的热即将被季风吹走。

小寒是一年中气候冷的开始,大寒则是这一年最冷的时候。

 

雨、露、霜、雪 (反映降水量的节气)

春天开始下雨,是因为从冬天复苏而来的生命需要雨水的滋养。雨水时节,冬雪融化,我们开始告别冷冬,雪化为雨,淅淅沥沥地开始了在春天的序幕。谷雨则是一年中降雨最充沛的时候,它促进着谷物茁壮成长。

到了夏季,我们不再看到与降水相关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热和麦稻蓬勃生长的物候。

秋天来临,早晚温差变大,空气中的水分凝结,露凝而白为白露;寒露在秋分后,此时露水已寒,直至天气渐冷,河边的萤草开始出现白色的霜,称为霜降。

而冬天带来的雪是吉祥的预兆,小雪是开始下雪的时节,大雪则指雪量增多,银装素裹,俗语道“大雪小雪又一年”,冰天雪地的季节里蕴藏了年的希望。

 

惊、清、满、芒 (遵循时节的物候节气)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面的动物。清明意指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民间曾有谚语: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满是指麦类夏熟作物开始饱满。再等到芒种时,便可收割麦类有芒的作物。

 

二十四节气是季节的流转,它告知我们气温的变化,它预兆着夏雨冬雪,它分享着物候的乐事。在流年往复的千百年里,我们过着比四季更精致的24节气,才比任何人都明白时间的意义。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让我们无比感恩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不仅是春夏秋冬,更是24个感知自然细微的时刻,这让我们相信:生活远比你想象的美好。

 

总结一下:

立春,春天开始。
雨水,适应竹木庄稼生长,雨水渐多。
惊蛰,始有春雷,冬眠动物开始活动。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清明,气候温暖,肃杀之气消泯,草木萌发繁茂,春耕春种农忙。
谷雨,雨水增多,黄河以北播种大忙。
立夏,夏天开始。
小满,夏熟作物开始灌浆饱满。
芒种,“有芒之种”(如小麦、水稻)收获(麦类)、播种(晚、中稻)、管理,梅时节。
夏至,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夏之极。入伏。
小暑,开始进入全年最热时段。
大暑,全年暑热高峰时期。
立秋,秋天开始。
处暑,处,止也,暑热至此而止。
白露,阴气渐至,露凝而白。
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寒露,露气寒冷,秋收秋种正忙。
霜降,气肃而凝,露降为霜。
立冬,冬天开始。
小雪,黄河流域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频繁,黄河流域渐有积雪。
冬至,“冬之极也”。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夜渐短,昼渐长。“进九”。
小寒,开始进入严寒时段。
大寒,进入一年最冷时期。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庄子在《知北游》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枯荣,都是自然的伟力所致,非人为所能改变。但在不同的眼睛里,它们却有不同的意义。在我们的祖辈眼中,一年并非只有简单的春夏秋冬,而是用24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串起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四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曾经,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刻度,深深刻进了我们祖辈生命中的方方面面,而现如今,我们中还有多少人能逐一说出这二十四个节气呢?我们所知的节气知识真的准确吗?


有学者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回溯至夏商时期,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年间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其正式纳入历法,则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的《太初历》——这是二十四节气严格意义上的诞生时间。

 

作为一项中国原产的记历方式,二十四节气持续使用的时间已超过2100年。无需借助抽象数字,仅以气候、物候划分时间,二十四节气沿用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在世界文明史上可谓一朵奇葩,有人甚至将它称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6月,二十四节气顺理成章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国家非遗”)。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气候”逼出来的节气?】

 

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之光先生介绍,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尤其是在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由于春天升温快、秋天降温快,因此普遍春秋两季比较短促,冬季和夏季时间较长。此外,受我国北面西伯利亚强大的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温度往往比较低。与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就并非如此。

这样的气候特征曾经深深困扰了以农耕为主的先民们——一旦农作物的种植时间不合适,很可能会在早春或者晚秋的时候遭遇到冷空气侵袭,从而影响收成,有时甚至会颗粒无收。这在原本粮食产量不高的时期,无疑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特殊的气候,迫使人们去寻找季节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

 

生物是测试季节的活仪器,通过一丝不苟的认真记录,古人发现了生物与季节之间的联系,却未必知道其中的缘由。

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曾著有《物候学》一书,他在书中解释道:植物既不能走动,而内部又无调整温度的机制,所以必须有抗御严冬的准备……而动物,尤其是种类繁多的昆虫,对于温度的高低感觉灵敏。有人曾做过试验,不用温度表,仅从蚂蚁、蟋蟀的动作,测量气温,其精密程度可到华氏表一度。

此图是根据《王祯农书》中的“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改绘而成。“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是对历法和授时问题所作的简明小结,最中心的北斗星斗杓的指向是确立二十四节气的基础,其外圈的四种星象亦是中国古代划分四季时的关键,两者均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在原图中还标明了天干地支,但为了方便现在读者阅读,我们将其略去,改为标注每个节气的公历日期。

 

先民们既然发现了大自然万物与季节的关系,为何不直接用它们来划分季节呢?

关于这个问题,中科院地理所的物候学者戴君虎解释道,尽管物候能精确地感知温度、气候,但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年份之间波动很大。比如,日本京都樱花开放的记录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在其1100多年的记录中,最早开花期出现于1246年3月22日,而最迟开花期出现于1184年5月15日,两者相差几乎达4个节气。

所以,如果每年都按照上一年的物候来安排农事,损失就大了。

因此,先民们还必须继续寻找合适的规律。

他们将目光投向夜空,那时,几乎人人都会看星星,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由看星宿的出没和位置的移动来决定的。这让明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大发感慨——记载民间诗歌的《诗经》里充斥着“七月流火”、“三星在户”、“龙尾伏辰”这样的天文术语,只怕都是农夫村妇的闲时之语,看来“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但如若问明代的知识分子估计会是一脸茫然以对了。

观测星宿,的确是一种好方法。今天的时间,也正是天文学家们不断用高倍望远镜来观测星星的位置加以校正的。不过,在只能用肉眼观测的时期,如果遇上连日的阴雨天气,这个方法就难免失效。那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天文学家制定的二十四节气?】

 

西汉时期,大汉天子刘彻采纳了太史令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来京改革历法。

一位名叫“落下闳”的天文学者,标定东西各方向的准确位置,设立测时的日晷仪,明确夜间测时漏仪的刻度,同时测出天上二十八星宿之间距离,来定月初的时间和月末的时间。几年后,在实测天文数据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他提出系统的改历方案。

与此同时,其他民间天文学家和官方天文学家共20余人也都纷纷拿出了方案,一时间莫衷一是,相持不下。经过激烈的争论,因为落下闳的历法“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大大优于其他各家,遂被采用,这便是公元前104年颁行的“太初历”。

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的运动,它运动一圈所构成的大圆便是图中的黄道。古人细致地将黄道划分为24份,二十四节气每一个便分别对应其中的一份,也即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此外,左下图是以太阳为中心的节气示意,能看到以一定倾角围绕太阳公转的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接受光照的程度不一,因而造成了季节和冷热的变化,而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就均匀地分布在公转的轨道上:太阳直射赤道时,对应着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则分别对应冬至和夏至。

“太初历”除了将正月定为岁首的创举之外,还首次将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

在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古人有这么一个难题:一个回归年约是365又1/4天,而12个朔望月约是355天,少10多天,所以每过3个阴历年就要差到一个月,必须插进一个额外的月——闰月来找齐。

历法是相对不变的定则,不能随意,那么到底在哪年闰?插在哪两个月之间呢?

落下闳想到了二十四节气,既然二十四节气是按太阳历的“节拍”在走,那它们当然就是检验阴历月“节拍”的最好标准。

于是,从冬至开始,落下闳按奇数依次排列,每15日左右一个中气(二十四节气中春分、谷雨等偶数项节气)或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惊蛰、清明等奇数项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置闰,月大30日,月小29日,这样,一年平均12个月,闰年13个月,不仅更接近回归年的数值,而且使历法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所用。

 

 

【如何测量二十四节气的时刻?】

 

“琯灰蔌蔌欲飞声,日到牵牛第几星。地底阳生人不觉,烧痕未冷已青青”。这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晓炊黄竹庄》,其中“琯灰蔌蔌欲飞声”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测试节气到来的实验。

《后汉书》中有候气实验的详细描述:建一所特殊的上圆下方、有三重墙的密室,所有漏风的缝隙都要抹实,所有的墙、天花板还要用厚布盖严,取12根律管,竖直埋在地下(律管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口与地面平齐,按高低顺序、依照十二辰的方位埋好。然后在管腔内填充葭莩灰——一种芦苇茎中的薄膜烧成的灰,管口用竹膜虚虚地盖住,然后就等候节气的到来。据说,到冬至日交节的时刻,其中长九寸的黄钟律管就有灰飞出来,冲得管口的竹膜飞出或浮动。每隔一个节气(这些节气有专名叫“中气”)的交节时刻,下一支律管就会有同样的现象发生,12个中气过完,12支律管也顺次飞一次灰。

“候气”实验虽然很少为现代人所知,但在古代,却是很深入人心的“常识”。古人认为季节、节气的变化会有“地气”的升降,地气甚至会像天然气那样涌出,在特定的交节时刻把律管中的灰冲得飞起来。

明中叶以后,由于西方科学的传入,候气实验开始遭到强烈质疑,理学家王廷相曾说:“气是无孔不入的,走进哪个管子也挡不住,怎么就拘于五到九寸之间?从上一根律管到下一根律管,怎么就走了一个多月?”他认为候气都是汉朝人“邹衍、京房的谬说”。后来,钦天监造假的事被披露,候气之说就更没人信了。

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确定每年的节气呢?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将黄道平均分成了24份,因而只要测得了其中一点,比如冬至的时刻,再从冬至这一天往下排,一年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日、交节时刻就都确定了,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冬至这一刻呢,这是令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家头疼的问题。

这是圭表在冬至和夏至两天的影长示意图,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冬至这天影子最长,而到了夏至,圭表的影子则短得几乎看不见。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个原理,据此定下了二十四节气当中最重要的两点—冬至和夏至。摄影/于龙

话说南北朝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学者祖冲之,他用“圭表测影”的办法测算出冬至的时刻。

何为“圭表测影”?众所周知,冬至,对北半球来说,就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天,人们只要测得每天中午太阳的高度角,最低的那天肯定就是冬至。可是太阳太耀眼,测起来有困难,所以人们很快就改为测中午太阳的影子,中午太阳的高度角最低,影子也就最长。

祖冲之的好办法说起来也不复杂,他把数学的比例方法巧妙地用到测影中:在冬至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天天测中午影长,因为冬至前后太阳运动是对称的,也是均匀的,所以用冬至前后测得的数据按比例逼近冬至日,最后就能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冬至时刻。

最后祖冲之公布的冬至时刻与实际时刻(现代人推算出的)只有20刻(约5小时)的误差,这在仪器、计算工具都非常简陋的古代,已是难能可贵了。

从祖冲之的妙招里,不难知道节气交接的时刻只是一瞬间,而不是我们平时想象的一天。如今,每年的节气都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算出,其公布给公众的节气时间是精确到分钟的,如果有需要,可以将这个时刻精确到秒,甚至更小的时间计量单位。

 

 

【诗话二十四节气

 


 - 立春 -

立春为正月节,立为建始,春木之气始至,故称为“立”。春立于“冰雪莺难至”时,所谓“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春就在冰雪中静静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释,便“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了。

立春丨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陆游丨木兰花·立春日作

 


- 雨水 -

雨水为正月中,春属木,木依赖水生,故东风解冻,温润散为雨水。雨水节气一到,树梢轻拂少女微风,树间阳鸟起伏和鸣,春雨至矣。飞雨入阶廊,雨羞风轻,有雨必有云,春云淡冶如笑,春雨便苍翠如滴。在春雨脉脉含情中,柳丝才开始含烟,待柳烟成阵,便春色撩人了。

雨水丨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惊蛰 -

惊蛰为二月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古人称冬眠为“蛰”,蛰为守,“割房霜为匕,天寒百虫蛰”,蛰隐是为养生。而万物出为震,震为雷,惊醒为慌,惊慌为乱,春雷为鞭策,劳碌一季重新开端。

惊蛰丨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春分 -

春分的“分”是指九十天之春分为两半,自此进入春和日丽、万红千翠争媚时节。此时,阳在正东,阴在正西,由此昼夜平分,冷热均衡,为一年中最好气候。但春山处处子规啼,亦是春心扰伤时。所谓春、秋分时“春女思,秋士悲”,是指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物化原因,所以生悲也。

春风丨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 清明 -

清明是三月节。清明因其风,温风如酒,清香而明洁。清明风为巽,巽为绳直,故万物至此齐整清明。
清明往往在寒食之后,“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清明节后,墙头风急数枝空,满溪红片向东流,该是惜春时节了。

清明丨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 谷雨 -

谷雨为三月中,雨我公田,雨其谷于水,播种时节到了。此时“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鸟弄桐花,雨翻浮萍,残花即将落尽,春将告别了。

谷雨丨一候萍始生;二候呜鸠拂其羽;三候为戴任降于桑。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
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

 


- 立夏 -

立夏为四月节。古人解释夏为“假”,如何理解这个“假”字?庄子说,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在假借之中,原本虚幻,这就是《诗经》所说的“假哉天命”。夏因此是宽纵万物放任其生长,假才能使其狂妄而不顾一切地生长,而令其长大的目的,是为秋天的整肃,整肃才有收成。如此残酷的自然法则。

立夏丨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朱淑真《初夏》

 


- 小满 -

小满为四月中,万物“小得盈满”。此时,麦气小满尚未熟,麦气是麦子散发的香气,“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小得盈满乃阳气极致所逼,阳气极,火气旺,物极必反,阴气就开始萌生。所以,小满节气的“物至于此,毕尽而起”,是指阴阳关系开始转变——万物尽旅西行,阴起盛,万物才能成熟。

小满丨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一春多雨慧当悭,今岁还防似去年。
玉历检来知小满,又愁阴久碍蚕眠。

——赵蕃《自桃川至辰州绝句四十有二》

 


- 芒种 -

芒种为五月节。这个芒是指稻麦,麦子到此时始熟,田野里开始弥漫新麦的清香。水稻过此时则不可种,稻田里也已一片怡人的新绿。芒种一词,最早出《周礼》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的解释是,“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芒种丨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范成大《梅雨五绝(其二)》

 


- 夏至 -

夏至为五月中。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夏至日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感阴气才掉角。自此阴气在地底每天生长,阳气被逼而火躁,这就是溽蒸,随阴气逐渐上升而小暑、大暑。待阴气彻底钻出地面,天气凉爽,便是秋天了。阴阳之间,就是这样此消彼长,彼此作用。

夏至丨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十一
- 小暑 -

小暑为六月节,暑为热,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暑热深入,便忧热烦渴。困溽才暑,溽是湿气蒸腾,所以说,暑也是蒸,溽景薰天,炎光折地,热不可耐。但溽是湿气上升,溽露飞甘,舒云结庆,所以,暑天的清晨最美。午后溽气凝为云山,又呼风唤雨,待雨弹光鞭过后,林梢簇簇红霞满,暑天的晚霞、星空、虫鸣不眠之夜,都是最美的。

小暑丨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相思掩泣复何如,公子门前人渐疏。
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韩翃《赠别王侍御赴上都》

 

十二
大暑

大暑为六月中,天热到极点。还是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得准确,他说,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种清凉诗意。

大暑丨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吉梦灵蛇朱夏宜。佳辰阿母会瑶池。
竹风荷雨来消暑,玉李冰瓜可疗饥。

——晁补之《鹧鸪天》

 

十三
- 立秋 -

立秋为七月节。春为生,熟为秋,熟为轻,所以秋为轻盈展翅,由此才称“飞龙秋,游上天”,有秋高气爽。春花秋月,花为温馨,为繁;月为清寒,为简;由此秋夜明,秋风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为神玉为骨。而秋明空旷,野色浩无主,也才秋波横流,秋爽媚人,秋怀难耐。如此理解收成之季才好。

立秋丨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葛衣沾汗功虽健,纸扇摇风力甚卑。
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

——齐己《城中晚夏思山》

 

十四
- 处暑 -

处暑为七月中,这个“处”是止,暑气至此而止,开始退伏潜藏,以待来年了。阳气炽热而催熟万物后自然退位,阴气开始弥漫,才秋风渐肃,这就是中秋了。恭敬为肃,处暑后,鹰感肃气击鸟而祭,万物收成而祀,都是恭敬天地的表现。而秋之整肃又为冬之休养,休养中才有更新萌生。自然之境神圣而庄严。

处暑丨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王维《早秋山中作》

 

十五
- 白露 -

白露为八月节。《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就是芦苇。苇丛拂晨光极目苍凉,清露凝雪莹遍地残芳。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潇湘,秋容憔悴。那伊人在哪里呢?雨菲烟蒙中,秋波阻隔,只闻秋风吟。“白露为霜”的霜,非霜降之霜,霜降为霜之冰晶,而白露之“霜”不过是气温骤降,清露因沉浊而变奶白,感伤形容而已。

白鹭丨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十六
- 秋分 -

秋分为八月中。秋分至,九十天的秋天就过了一半。春分与秋分都是昼夜平分,只不过春分阳在正东,阴在正西,之后,阳气越来越占上风,雷发声,燕子飞回,夜越来越短。秋分阴在正东,阳在正西,之后,阴气越来越占上风,雷收声,燕飞走,夜越来越长。春分后,春水长流而浩荡;秋分后,秋水蹉跎逐渐凝滞。

秋分丨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

 

十七
- 寒露 -

寒露是九月节,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自此,露气重而稠,稠而将凝,再过半月,将凝为霜降。自此,告别了秋高气爽、秋明空旷,白日将变得幽晦,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雾结烟愁。萧萧秋意重,依依寒色浓,归鸿将急于南飞,哀鸿遍野,秋残如血的季节到了。

寒露丨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杜甫《秋兴八首·其七》

 

十八
- 霜降 -

霜降为九月中,气肃而凝,阴冷凝露为霜。自此,白昼秋云散漫远,霜月萧萧霜飞寒,冬天已经在急迫地叩门了。霜降后之残秋,玛瑙霜天净,芳条结寒翠,圆实变丹珠,烘林败叶红相映,美秋亦是冷酷时节。古人所谓霜,丧也,万物皆因肃寒覆霜皆丧,霜降是一季之结束,在冬藏中,新一季又将萌生。

霜降丨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

 

十九
- 立冬 -

立冬为十月节,冬为终,万物收藏。立冬,朔风起,水始凝冰。五天后,地始冻,拂晓朔风悲,就“蓬惊雁不飞”了。
立冬要迎冬,祭以北郊,迎北方黑帝颛顼与辅佐他的水行之神玄冥。颛顼是五帝之一,号高阳氏,是水德之帝,其德专一而静正,冬才得以闭藏。玄冥是辅佐他的太阴水神,李白说,不周来风,玄冥掌雪,玄远而为幽寂。

立冬丨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杜牧《初冬夜饮》

 

二十
- 小雪 -

小雪为十月中,此时雪还未盛。雨遇寒,将霰为雪。雨凝先为霰,霰成微粒,霰为霏,飞扬弥漫为小雪。白居易诗:“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来自《释名》对“雪”为“绥”的解释,绥是安,霏霏绥绥,天地间就变得静了,更显人声之喧。《广韵》解释“雪”为“除”,由“除”而“洗”,庄子由此引申而用“澡雪而精神”。

小雪丨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戴叔伦《小雪》

 

廿一
- 大雪 -

大雪为十一月节,天大寒才有落地盈尺不可止的好雪——思念那一夜翻江倒海般的狂风,漫天雪鬃呼啸。待早上一睁眼,冰封的窗户就亮得耀目。使劲推开雪封之门,雪龙飞舞,飞雪弥天,太阳随寒气凛冽,雪涛铺天盖地,都被映为玫瑰红。沟壑道路被扫平,新雪遍地,一脚没膝盖,一脚一雪窝,这才叫过瘾之大雪。

大雪丨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李白《北风行》

 

廿二
- 冬至 -

冬至为农历十一月中,“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冬至首先要送鞋,它是藏之终,生之始,故也称“亚岁”,重要性仅次于除夕。岁月要走过,所以,亚岁迎祥,履长纳庆,送鞋是为纳更多的吉祥。

冬至丨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廿三
- 小寒 -

小寒是十二月节,“寒”字下面两点是冰,《说文》释寒为冻,此时还未寒至极,至极是大寒。白日隐寒树,野色笼寒雾,这寒气其实是阳气上升,逼迫阴气所为。此时旧岁近暮,新岁即将登场,寒冷鸿飞疾,坚毅的鸿雁已先开始启程北飞了。

小寒丨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沉。

——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

 

廿四
- 大寒 -

大寒为十二月中,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冬至一阳初生后,经小寒至大寒,阳气逐渐强大,由下而上,在逼迫寒气以全部能量抵制。由此阴寒密布地面,悲风鸣树,寒野苍茫,寒气砭骨,才是大寒。但大寒后十五日,壮阳就会出地驱逐阴寒,这就是立春。

大寒丨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杜耒《寒夜》

 

综合:中国国家地理、物道、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公众号)

出处:微文周刊
------------------------------------------         短评留言         ------------------------------------------


栏目:人文
2017-11-24[顶] (
微文周刊 2017年第47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