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辽沈战役  

  1948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全面转入战略进攻。东北境内国民党军队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3块孤立的地区内,只有北宁线作为同关内联系的通道。

  然而,有利于解放军,不利于国民党军的态势,只是表明了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可能性,真正实现两军的胜负,还得通过决战。

  歼灭在东北的敌军主力兵团,就有利于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机动,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就能获得战略的总后方。这着棋是毛泽东早就看准了的,他正确地选择以东北作为大决战的开始。

  毛泽东早就预计到国民党军从东北撤退的可能性。在1948年2月他就指出,“对于人民解放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他始终关注着东北瞬息万变的战局,最终选择锦州作为在东北“关门打狗”的战略要点。

  锦州是东北国民党军事战略门户,攻占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国民党军队与关内的联系,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目标。1948年7月至9月初,毛泽东多次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提出战役设想。然而国民党经营锦州多年,自诩固若金汤。林彪担心如果久攻锦州不下,会陷入沈阳、葫芦岛两大援敌的夹击中,因此始终对于锦州作战顾虑重重,再三提议先打长春。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名义致电林罗刘,明确要求“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确定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

  在毛泽东的多次启发与说服下,林彪终于下决心开始北宁线作战。

  9月12日,辽沈战役首先在北宁线山海关至唐山段打响,至10月1日,人民解放军连克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等城,切断了北宁线,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

  

  蒋介石见东北局势严重,极为恐慌,急调重兵增援锦州,并亲飞沈阳督战。

  10月2日,林彪等致电中央军委,表示因不一定能挡住增援的敌军,倾向于放弃北宁线作战,仍然回师打长春。对此,毛泽东立即复电,斩钉截铁地指示:“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目前紧要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两小时后,毛泽东再次电示:“我们坚持地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只要打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

  从10月9日至13日,经过5天的战斗,人民解放军全部肃清了锦州外围据点的国民党军。14日发起总攻,用31小时拿下了锦州。

  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在被俘后说:“这一招非雄才大略之人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中间断了。”

  19日,毛泽东怀着喜悦的心情阅读了锦州作战初步总结,立即复电称赞“部队精神好、战术好、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望传令嘉奖”。

  此时,在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深陷重围的国民党长春守军第六十军起义,新七军官兵纷纷投诚,长春即告解放。

  气急败坏的蒋介石命令廖耀湘夺回锦州,占领营口,打通从陆地和海上的退路,以尽量保住血本。人民解放军在黑山和大虎山经过5天的浴血奋战,胜利地阻止了廖兵团的前进。与此同时,我攻刎主力部队立即回师,将廖兵团分割包围,经过两天激战,全歼廖兵团,包括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两支,即由美国装备和训练的新一军和新六军,生俘廖耀湘。人民解放军又乘胜分多路向沈阳、营口猛追疾进,于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队472000人。

  蒋介石因战役失败,在北平和南京两次吐血。他后来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写道:“东北一经沦陷,华北乃即相继失守,而整个形势也就不可收拾了。”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毛泽东欣慰地指出:“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个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指挥下的60多万国民党军队,被人民解放军在东北的胜利所震惊,在屡遭打击,又失去南北依托的情况下,军心动摇,陷入孤立和混乱的境地。傅作义恐其嫡系部队被蒋吞并,不愿南撤,意在“保存实力”。

  11月中旬,傅作义开始秘密和中国共产党接洽,准备起义。毛泽东决定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11月18日,毛泽东在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说:“我们拟利用此机会稳定傅作义不走,以便迅速解决中央军”,“望你们立即令各纵队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

  

  11月29日,平津战役首先从西线打响。当夜,华北第三兵团对柴沟堡等地发起攻击,迅速完成了对张家口、新保安的包围,造成东北野战军主力可以切断平津、津塘之间联系的有利形势。毛泽东欣慰地说:此种形势“对于大局极为有利”。

  毛泽东洞悉蒋、傅二人的心理,指出:“敌人总是对我军的积极性估计不足,对于自己力量总是估计过高。”在对进行中的平津战役的形势进行通盘分析后,12月11日上午9时,毛泽东亲自起草本片开头的电报。

  电报指出:“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围北平,而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这将迫使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  “围而不打,隔而不围”是平津战役最重要的作战方针。

  

  局势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预料。12月中旬,傅作义将华北“剿总”司令部由北平西郊迁入城内,放弃唐山、芦台,加强塘沽的防守。此时,华北第二、第三兵团加强对张家口和新保安的包围,东北野战军和华北第七纵队在12月11日也完成了割断平、津、塘之间的联系。傅作义集团这只“惊弓之鸟”,已被分割包围,变成“笼中之鸟”,欲逃无路了。

  在完成对平津的战略包围后,12月22日,我军首先攻占了新保安,歼灭敌主力三十五军军部和两个师。24日,又解放张家口,全歼守敌第十一兵团所属的1个军部7个师。

  1949年1月14日,在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拒绝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编后,人民解放军对天津发起总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3万余人,活捉陈长捷。17日,塘沽国民党冠军乘船南撤,人民解放军于当日解放塘沽。北平20余万守敌,在我严密包围之下完全陷入绝境。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毛泽东把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紧密结合起来,对傅作义进行了耐心的工作。他一方面亲自起草平津前线司令部致傅作义的公函,敦促傅作义尽快接受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条件,对傅作义提出的一些条件也予以同意。

  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原是天津《大公报》的记者,受我地下党派遣回到北平。她以父女之情,一方面尽心在生活上照顾傅作义,另一方面做了大量的政治工作,促使傅作义当机立断,站到人民方面来。

  经过各方艰苦努力,1月16日,双方达成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协议。傅作义最终接受我党的和平条件,率部出城接受改编。

  1月31日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进入北平接管防务,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除归绥、太原、新乡等少数几个孤立据点外,华北全境得到解放。它预示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已经为时不远了。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有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下的四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部队,加上以后从华中增援的黄维兵团等部,总兵力达八十多万人。其中,邱清泉兵团的第五军和黄维兵团的第十八军是南京政府仅存的两支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叶剑英曾这样分析:“敌人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若要攻歼其任何一部,必须首先拦住敌人的援兵,才能赢得时间,保持主动。这是华东战场与其他战场截然不同的特点,也是影响战役胜败的关键。”人民解放军参加这次战役的,有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还有华东、中原军区的地方部队,总共约六十多万人,数量少于敌军,装备和交通运输条件更远不如对方。双方的力量对比,和东北战场上不同。

  当时,蒋介石的打算是:在徐州地区布下重兵,既可寻求同解放军主力决战,又可以退而作为长江一线的屏障,保住它的根本重地——南京和上海;当战局对它不利时,还可以将主力撤至江南,巩固长江防线,阻止解放军过江。因此,如果不能抓住战机,在徐州地区消灭它的主力,让刘峙集团缩回江南,就会给以后的渡江作战和解放江南广大地区带来许多困难,甚至会延长全国革命胜利的时间。作出歼灭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这个决断,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魄力。

  

  确定淮海战役的规模和部署,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提出发起淮海战役这个建议的,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九月二十四日清晨,当人民解放军已突入济南内城进行巷战时,他致电中央军委并报华东局、中原局,提出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并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如果“全军即进入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之精神压力”。第二天中午,刘伯承、陈毅、李达致电中央军委:“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当晚十九时,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并且明确地指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这里说的“黄兵团”,是指位于徐州东侧、由黄百韬率领的第七兵团。当时所说的“淮海战役”,准备夺取两淮(淮阴、淮安)、海州,打通山东和苏北的联系,威胁长江北岸,为下一步在徐州、浦口线上的作战创造有利条件,还不是作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到二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历时六十六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五十五万五千多人。国民党军队在南线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已得到解放。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和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武汉已处在太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下。整个南线战局已经根本改观。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人民解放军在总兵力上少于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下进行的。毛泽东称赞前线指挥员们: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回忆道:“淮海战役既是与敌人斗力,又是与敌人斗智。”“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作战方针和作战指导原则,是克敌制胜的根本依据。前线指挥员的胆略、智慧和威望,也是不可缺少的。他们从战场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贯彻和补充作战方针,并根据情况变化,采取机断处置,适时调整部署,这个环节如稍有失误,也不可能取得战役的全胜,甚至弹打鸟飞,功亏一篑。毛主席十分重视了解下情和发扬集体智慧,善于集中下级的正确意见,充分发挥前线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他们以临机处置的权力,使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得到更好的贯彻,这更证明了毛主席的伟大英明。”

文/武珂

- 出处:微文周刊

栏目:历史
2017-07-28 (

更多浏览
“大三线” “小三线”是指中国的哪些地方?
这些照片,以后很难再看到了
这个牛人家族,建立了两个正统王朝
揭秘欧洲史上最伟大的西方四大名将
这些照片,揭开了神秘的陕甘宁边区!
面积七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近5亿!1942年日本鼎盛时期有多强?
建军90周年 | 王树增: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赢?
位于战略大后方的腾冲,为何成为中国抗战大反攻收复的第一个县城
高清《开国大典》中,你绝对不能忽略的10个历史瞬间
钟馗是什么人物 冥界钟馗长什么样的
抗战时期,八路军在敌后真实情况照片
西周变东周,不仅仅是周平王东迁洛邑
上海都有哪些租界?清朝灭亡后,中国如何从列强手中收回租界
600多万犹太人建立以色列,3000万库尔德人为何无家可归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近代日本财阀是怎么发战争财的
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民党山头派系
首页 搜文 留言
 微学24小时网  所属副刊:综合微文   
微文24小时   m.wx2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