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中唯一的“以少胜多”:淮海战役,历史的奇迹!

今天是1月10日,在1949年的今天淮海战役结束,中国的解放战争,其规模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而这场战争的高潮部分又非三大战役莫属,而在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又堪称军史上的奇迹,是一场不可想象的精彩之战,现在的人们回顾这场战役时,时常不得不击节赞叹,因为这场战役实在有太多让人感叹的地方,也实在有太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

根据史料来看,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

当时的中共方面只有60万部队,是由华野和中野联合起来作战的,粟裕手下的华野可谓是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但除素质较高外,装备水平和后勤保障等等远不如国民党的部队,而中野的部队更是在大别山转战日久,被拖垮了,拖瘦了,实力是远远比不上国民党军的,除了良好的部队素质和领导阶层外,其他方面实在很难和国民党军一较高下。

而国民党方面在中原地区的部队实力可以说是大大地雄厚啊,兵也多,将也广,美式装备,机械化部队,几乎是国民党军最精锐的部队都集中到了中原方面。正因为两党都把最精华的部队都投入到了中原地带,一时间中原未来的战局显得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其实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有所不同,它从一开始战役的提出到战役规模的扩大,都是由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员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而作出的英明决策,所以战役结果也大大超出原先预想。

粟裕从打淮海战役(“小淮海”),演变成“大淮海”的关键时刻提出了三个建议,无疑是淮海战役的点睛之笔。

首先呢,在1948年9月24日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头一天,粟裕提出淮海战役建议:10月31日,粟裕分析战场形势,预见到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将由战略配合作战发展成战役协同作战,遂主动建议军委“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刘伯承尚在豫西),解决了两大野战军统一指挥的难题。

其次,在11月8日在淮海战役发起的第三天,粟裕根据东北全境解放的新形势,向军委发出了著名的“齐辰电”,提出了将敌人主力抑留在长江以北(徐州及其附近)逐次歼灭的设想,甚至想到了我军渡江后仗如何打,中央军委予以采纳,并下定决心把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得非常艰苦,黄百韬兵团有5个军12余万人,是淮海战场上敌军兵力最多的兵团。我华野主力只有36万余人,以6个主力纵队围歼黄百韬,还要用7个纵队在徐东打援邱、李兵团,兵力上并不占明显优势,加上黄拼死顽抗,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

淮海战役最关键的第二阶段,粟裕在兵力使用上和精力透支都到了极限,华野一肩要挑三副重担,黄维兵团虽已被中野围住,但还要华野抽调部队参加围歼,北线杜聿明集团尚未围死,南线还要打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

第三个建议,在杜部邱李孙3个兵团被团团围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被成功阻截之后,这时候粟裕主动提出,再调华野3个纵队(加上已经抽调的2个纵队,含特纵一部,共抽调了5个纵队),由陈士榘率领参加对黄维兵团的主攻作战,其时中野虽有15万人马,但战斗力较强的也就是第4、6等几个纵队,而且重武器火力全无。

对于杜聿明集团,毛泽东曾指示要仿照歼灭廖耀湘兵团那样“乘其运动之际,大胆插入敌军之间,各个歼灭之”,但具体实施上又谈何容易!当时华野兵力对杜集团只是略占优势,不比东野围歼廖耀湘是四倍以上的绝对优势兵力。

所以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淮海战役的进行难度之大,意义更重大,也能看出来最后的伤亡肯定是很大的,但是这真的是一个奇迹,是前线指挥者的智慧,也是中国共产党仁义之师的原因,大家应该还记得陈毅元帅说过的吧,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民心的向背似乎可以成为战争胜负的风向标。

到了这,小编只想说正如唐太宗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民党最后其实是败在了他们自己手里,也是败在了自己已然失去了人心,所以现在我们的国家想要更加强盛,小编认为我们的民族要更加团结才是。好了,今天咱们就说到这了,历史天天见,咱们明天见喽!

- 出处:爱历史(公众号)

栏目:历史
2017-05-10 (

更多浏览
中国历代十大城市排名,北京西安多次上榜
盘点10位民国以来被称为先生的著名女性
岳阳楼精彩书法楹联集锦,最后一幅竟然是他写的!
宋江是如何光明正大的“耍流氓”?
你知道吗?宋代的“谍战大戏”如此精彩,五言律诗都用上了!
崇祯为什么一定要袁崇焕死?
一战结束后德国人为什么会选择了希特勒?
明十三陵的前世今生:大明王朝,被埋了
唐朝最后一位诗人,绝食而死
蒙古灭金连老天都帮忙?汴京大瘟疫直接导致金朝百万军民死亡
神一样的开局,神、经、病一样的结局
纪念九一八: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警醒、铭记!
中国古代的女官,到底是什么官职
岳飞被秦桧陷害时,韩世忠为什么不救岳飞?
探索匈奴的足迹 西迁匈奴为何神秘失踪?
改革开放前,1972年的广州
首页 搜文 留言
 微学24小时网  所属副刊:综合微文   
微文24小时   m.wx2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