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七大概念 大道至简,追本溯源!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有一些古老而神秘概念,历代大学问家不断注解,不断发挥,但始终没有说尽这些概念,因为这些概念,中华文化的内涵才更加丰富,更加深邃。今天儒风小编为大家精选七大概念,尝试梳理历代以来的解释,让大家对这些重要概念的内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我们经常说,天大的事,天塌下来,天是我们最常用的词汇,但是意义却异常丰富。碰到这个天字,如果要仔细研究,也不是那么容易,同是一“天”看它用在哪一“天”的意义,我们现在把它归纳起来,有五个内涵。


是指天文学上天体之天,也可以说,包括了无量无边的太空。可不是吗?外国叫航行太空,我们叫航天,并没有两样,各自文化不同,用字不同而已。这是科学的天。


是宗教性的天,这是表示在地球人类之上,另外有个仿佛依稀,看不见、摸不着的主宰,叫它为天。在我们上古以来的传统习惯上,有时和“帝”字、“皇”字是同一意义。不过,“帝”或“皇”是把那个莫名其妙的东西,加上些人格化的意思而已。如果用“天”字,就抽象得多。在意识上,便有“天人之际”,自有一个主宰存在的意思。


是形而上哲学的天,它既不代表陈列日月星辰的天体,统属于自然科学的范围,又不是宗教性的唯心之天。它既非心和物,又是心和物与一切万象的根源。它犹如萧梁时代,傅善慧大师所说的一首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的天。简言之,它是哲学所谓的“本体”之天。


是心理情绪上的天。它如一般人习惯性所默认的“命”和“运”关联的天。所谓“天理良心”,这是心理道德行为上所倚仗的精神的天。又如说:“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是纯粹唯心的天。


五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围,作为时间和空间连锁代号的天,例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今天、明天、昨天,以及西天、东天等等。


“道”字在中古古代文化中是最常用而又最复杂的一个概念,自从老子作五千言论“道”以来,后世不断有新的阐释。今天我们举出“道”的五个不同用处:


①道是道路的道。换言之,一条路,就叫作道。很多古代书上的注解:“道者,径路也。”就是这个意思。


②是讲话的意思,这是古代中原文化习惯的用词,你只要多看看中国古典民间通俗小说,就处处可见,“且听我慢慢道来”、或是“他道”、“老婆子道”,等等,真是随手拈来,多不胜数。


③为一个理则,或为一个方法上的原理、原则的浓缩之名词,例如,《易经•系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说,道是一种规律,阴阳相推。在医药上的定理,有叫医道,或药物之道。用于政治上的原则,便叫政道。用事军事,叫兵道。又如《孙子》十三中所用的一句话:兵者,诡道也。”甚至自古以来,已经为人们惯用的口头语,所谓“盗亦有道”。或者“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字,都是指有某一个特定法则的道。


④是形而上哲学的代号,如《易经•系传》所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者谓之道”。形而下,是指物理世界、物质世界有形有相的东西;“器”字,就是指有形相的东西而言。那么,超越于物质或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那个本来体性,那个能为“万象之主”的又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实在唯物的,还是抽象唯心的呢?这是我们自古祖先传统的答案,不是“物”,也不是“是”,心物两样,也还是它的作用现象而已。这无以名的它,便叫作道。例如《老子》一书,首先,“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是从形而上说起。其实,“大学之道”的道,也是从形而上而来的理念,且听后面慢慢道来。


⑤是汉、魏时期以后,这个“道”字,又变成某一个学术宗派的最高主旨,或是主义的代号和标志。例如“侠义道”或“五斗米道”之道等。到了唐代,佛家(教)也用它来作代号,如“道在寻常日用间”。道家(教)更不用说,把它视为唯我道家独有的道了。推而衍之,到了宋代,非常有趣的,在儒家学说学派之外,却另立一“道学”名词,自以为在“儒家”或“儒林”之外,别有薪传于孔、孟心法之外的“道学”的道,岂不奇而怪哉!



“德”字,我们现代人,一看到“德”字,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道德”,而且毫无疑问的,“道德”就是代表好人,不好的,便叫他“缺德”。其实,把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是汉、魏以后,渐渐变成口语的习惯,尤其是从唐代开始,把《老子》一书称作《道德经》。因此,道德便成为人格行为最普通,又是最高的标准了。但是,根据传统的五经文化,又有另一种解释,“德者,得也”。这是指已经达到某一种行为目的,便叫德。《尚书•皋陶谟》篇中的定义,共有九德——九种行为的标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在《尚书•洪范》篇中,另外说到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在《周礼•地官》篇中,又有讲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另外有关“德”字,在魏、晋以后,因为佛教、佛学的普及,提倡“布施”,教导人们必须将自已所有,尽心施放恩惠,给与众生,这样才有修行的功绩基础。由此采用《书经》上一个同义词,叫做“功德”。后代人们有时讲到“德”字,就惯性地与“功德”一词的观念连在一起,所以附带说明,以便大家了解。


我们了解到上古传统文化对于“德”字的内涵以后,把它归纳起来,再加简化一点来讲,“道”字是指体,“德”字是指用。所谓用,是指人们由生理、心理上所发出的种种行为的作用。这对于研究《大学》一书,尤其是最重要的认识。不然,到了“明德”和“明明德”关头,就很容模糊、混淆不清。因为古文以简化为要,到了现在,中国人的教育,不从文字学入手,搞得自已不懂自已的文化,反而认为古人真该死,自已的传统文化真糟糕。


茫茫宇宙,有一种无形而存在的东西,古人称为气。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范畴,与西方哲学思想相比较,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的范畴,认识、把握中国古代的“气”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便可以认识中国哲学的特质。


①气为云烟或者云气。《说文解字》,解释“气,云气也。”云气是指能流动、层侧重叠的气。天空中白云朵朵,如野马奔驰,如涓涓流水;或升降聚散,或浓烟细疏,变化无穷。这是中国先民对于自然界云烟的直观,或对于人自身嘘吸的直接体验,它是一种象形的直觉思维。


②气是浩然正气。气是人追求“道”和“义”所产生的一种境界。孟子首先提出了养气的学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充塞天地之间,与天地之气相沟通,它是一种精神、意识或意志在人的道德修养上的体现。


气为构成天地万物的精气。《老子》中说: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管子》发挥了《老子》中的这种气的学说,提出了精气的概念。《管子》里面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不管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都是由气构成的。拿人体来说,人的肉体和精神或者灵魂,都是气构成的,只不过,构成肉体的是比较粗的气,而构成人的精神或者灵魂的是一种比较精细的气。


④气为元气(炁)。“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宋钘、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⑤气是客观存在的质料或者元素。这种质料、元素,或有形有体,可见可闻;或无形无体,不可见闻。气作为一种细微的物质现象,是形质未具的混沌,精凝聚而成有形象的事物。以气为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即以气为万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主张气本源的哲学家,把气看成万事万物的本源;也有的思想家,如朱熹,把理作为最高范畴,气是一种质料,气按照“理”的原则去组成万事万物。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从前面的 叙述中已经可以明白,阴阳本来就蕴含於气之中。一气流行,无极而太极,太极的动静产生阴阳,阴阳又推动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是用来概括世界上几类基本要素的范畴。它们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并非仅仅指这些具体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们为基本框架,或者说以之为思维模型,将一切现象分成基本的五大类。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我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的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中庸

中庸是儒家提倡的思想,两千年来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朱子注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有人误会“中”就是不彻底,有人误解“中”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中”其实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也就是中。


中庸要求事物从时间而言要保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和谐;从空间而言,要保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从动态而言,要保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和谐。所谓发展变化中的和谐就是要求以最小的成本、最不容易留下后遗症的方法、最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改革与发展,这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合的过程。因为中庸是“时中”,是动态的、是与时谐行的、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中庸有阴阳兼备、刚柔并济、该强则强、该弱则弱、一张一弛的特点。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中庸就是认真对待好事处两端,承认两端,超越两端,超越了两端就是所谓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道德说,一方面是利害说。就道德方面,所谓做事恰到好处,即谓某事必须如此做,做事者方可在道德方面得到最大的完善。就利害方面说,所谓做事恰到好处者,即谓某事必须如此做,做事者方能在事业方面得到最大的利益。儒家讲“用中”,做事不可过或不及,是就道德方面说“中”。道家讲“守中”,凡事都要“去甚、去奢、去泰”,是就利害方面说“中”。中庸是把道德与利害两者兼顾,使两者达到最完美的结合。


无论就道德方面说“中”,或就利害方面说“中”,“中”均没有不彻底的意思。所谓彻底者,从道德而言,就是应该做到的地步;从利害而言,就是获得成功的地步。不如此就会贤者过之,愚者不及,前功尽弃。因此,“中”就是最彻底的。


心性

这里的性不是性爱的性。周易里面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战国时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 程颐 、朱熹 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 陆九渊 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 清 初 王夫之 和后来的 戴震 等人对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义的阐说。后人亦以“心性之学”称 宋 明 理学。《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心性不异,即心即性。”


①性是区别于一切动物而为人所特有的属性。中国古人很重视人的社会性,并把社会性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这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始终注意的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他们不仅强调人为天地万物之灵,得天地之秀气而生,而且强调人是具有五常之性的,即有道德,有理性的本性;并且非常注重心性的道德修养,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我的义务和责任。


②性是人的自然性。人是一种肉体的、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存在物。人为了生存,为了满足作为物质存在的形式的生命的延续,便需要饥食、渴饮、劳息,以及为了人类自身的延续而有性生活等,这便是中国古人所谓的以生为性。


①心是主体意识。意识是人的大脑的产物,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中国古代把这个思维器官称为“心”。以心作为具有意识的机能器官,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到明代才比较明确认识到脑是思维器官。


②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或本体。宋明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包含了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万事遗迹万物万事之理,心是它们的根源。


③心是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心理活动的形式是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特征。中国文化里,心是人的思想、感情、欲望等心理状态、心理活动的表现。《周易》的“心恻”“薰心”,是指某种特定的心情;《左传》中的心,也有心情、意志的意思。心为心理,得到了古代思想家的认同。直至近代梁启超,以西方的心理学思想来解释中国的心,指出心可以划分为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三种。


④心是指道德伦理观念。这一点主要是《孟子》里强调得多。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标准是仁义礼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开始和发端,就是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人皆有之”的道德伦理之心。孟子告诉我们,扩充、发扬这种道德伦理之心,便可以作为做人、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


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 出处:2015-12-23 新国学新儒家

栏目:绘画艺术
2015-12-30 (

更多浏览
柳子谷画竹,萧萧有声!
他最擅画“小芳”,太美了!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
油画中美丽优雅的女子,真美!
优雅端庄的美女油画︱比利时画家查尔斯·鲍尼的绘画作品
你能读对?小学考试常考的116个汉字,很多孩子却一读就错!
第一位被正式册封的女将军,不是花木兰,而是四川这位巾帼英雄
一组缤纷秋景油画,太美!
俄罗斯刺绣画
他扔下笔,带着36人出差,征服了55个国家
中国年画史上的奇葩——月份牌
民国学书法临什么样的帖?
这组油画小品,美得不可方物!
这20幅山水小品,带你走进世外桃源
书法正道 就这5个字
史上十幅著名的急智对联,新年涨知识
首页 搜文 留言
 微学24小时网  所属副刊:综合微文   
微文24小时   m.wx2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