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节、自残与病态:被逼出来的中国烈女

假如西汉学者刘向,读到后世的《列女传》,他受到的惊吓可能跟最爱君看《午夜凶铃》时差不多,以为自己在看恐怖小说,还是从没见过的全新版本。

这些《列女传》的故事到底有多野?

《新唐书·列女传》记载,宰相房玄龄有一次病重,担心自己命不久矣,对妻子卢氏说,老婆,你死后不要为我守寡,好好伺候未来的丈夫。卢氏一听大哭,进入帐中,挖下一只眼珠,鲜血淋漓地跑出来,向房玄龄表明自己绝对不会另嫁他人。

后来,房玄龄病好了,夫妻二人感情和睦,相敬如宾。

▲现在更为人熟知的,是房玄龄怕老婆的故事。

《宋史·列女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开封女子朱氏,一个首都户口的姑娘,嫁给了一个整天饮酒赌博的市井无赖。家中贫穷,朱氏只能卖巾贩履,独自供养丈夫,可这哥们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最后犯了法被流放武昌。

朱氏的父母要让女儿改嫁,朱氏宁死不从,在丈夫临行前上吊而死,一时为人称道。

《明史·列女传》有一个汪烈妇,丈夫死后想要殉夫,家人都防范她自杀,后来她听说茉莉花有毒可以杀人(史书这么写的),就让人每天送茉莉花到她房里。等到一个月后的半夜,她饮下毒药自尽,死时年仅23岁。

还有一个张氏,死了丈夫要自缢,被家人救下来,她又拿起斧头砍自己左臂,还是被家人救下。冬天到了,天寒地冻,张氏见家人开始松懈,跑去河里,撞开冰层,投水而死。

这些自残的女子,无非是为了追求两个字——贞节

有学者认为,这类正史中的所谓《列女传》都是“以节烈为标准,从贞烈着眼,从守节载笔,著录的贞节烈妇,其名为列女传,实为烈女传”。

▲图源/图虫创意。

西汉的刘向,当然不可能知道后世这些《列女传》取材这么暴力,这么扭曲人性。

若是刘向知道了,也许还要破口大骂(此处省略100句脏话),然后说一句,你们这玩意儿,也叫《列女传》?

01.什么是《列女传》?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古代史书中的女性,受到封建礼教和贞节观念的束缚,地位低下,绝大部分女子在历史叙事中毫无存在感。

不仅是在东方,西方也是如此,有人就以“History”(历史)一词调侃道,历史是“男人的故事”(His story)。不过,这句话明显带有讽刺的意味,在西方,“历史”一词源自古希腊语,亦是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同名著作——“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这个锅男人不背。

说回咱大中华。事实上,中国古代女子因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而被正史忽视,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起初并非如此。

受先秦遗风影响,西汉司马迁《史记》中,收录了不少杰出女性的事迹,她们并没有受到儒家纲常伦理的约束。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辅佐丈夫定天下,以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司马迁在《史记》中不忘称赞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政治家,并单独成一卷“本纪”,其中写道:“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秦末以来民不聊生的局面,在吕后执政时期成为历史。

▲吕后画像。

《史记》中写了汉文帝时期,民间少女淳于缇萦上书救父,请求废除肉刑,之前他老爸还后悔自己家里没有男孩;写了蜀中巨富的千金卓文君刚守寡不久,被大才子司马相如所奏琴曲打动,不顾世俗眼光与他私奔;写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先嫁给普通农户金王孙,生有一女,之后才进宫,被太子刘启(汉景帝)看上。

司马迁在记载这些女性的生平时,从来不以贞节为重,甚至毫不避讳皇室秘闻,哪怕是太后改嫁之事也照写不误。

到了西汉末年,有一位学者为女子立传,写出了我国史籍中最早专门记述妇女事迹的著作,那便是——刘向《列女传》

刘向虽是一位儒家经学家,但他写《列女传》的目的是弘扬正能量,更多是教化意义,而不是为了压迫女性,这与当时赵飞燕姐妹得汉成帝宠爱有关。

赵飞燕与唐代的杨贵妃齐名,与其并称为“环肥燕瘦”,但这位绝代艳后名声极差,得宠后彻底放飞自我,祸乱后宫。刘向看不下去了,特意写这本书来教育她,介绍一下历史上有哪些杰出女性。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此评价道:“后世史家所谓列女,则节烈之谓也,而刘向所叙,乃罗列之谓也。”

隋唐以后的史学家愣是把《列女传》写成了《烈女传》,将贞节作为第一标准,这是有违刘向初衷的。

▲晋·顾恺之《列女传图》。

02.贞节是什么?可以吃吗?

西汉刘向《列女传》分成七篇: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共记叙了一百余名妇女。

这七类女子各有千秋,她们或是德才兼备的才女,或是倾国倾城的美女,或是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甚至可能是“淫妒荧惑、背节弃义”的蛇蝎女子。

但无论美丑、好坏,只要她们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就应该被后世收录。尽管刘向受儒家思想桎梏,也不反对贞顺、节义之类的封建礼教,可在他看来,母仪、贤明、仁智,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标准,他要写的是“列女”,而非“烈女”。

这部《列女传》1.0版本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母仪”篇中的孟母,独自抚养儿子孟轲(即孟子)长大。

小孟轲调皮捣蛋,随母亲住在别人家的坟墓附近时,就和小伙伴们学着扮演丧葬过程,可让他妈愁坏了。孟母为了教育孩子,带他搬到市场附近居住,小孟轲又学着商人做买卖,染上了市侩之气。最后,孟母只好把家搬到了书院旁边,这下孟轲终于静下心来,跟着书生们学习经书礼仪。

孟母如释重负,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人们从中读出的是孟母的贤德,也没见人拿孟母的贞节编故事。

▲孟母三迁雕像。图源/图虫创意。

另外,在“贤明”篇中,周宣王的妻子姜后听说宣王因贪恋她的美色误了上朝,于是向天子请罪,激励周宣王勤于政事,成就中兴之名。

“辩通”篇中,齐国即墨的孤逐女相貌丑陋,之所以叫“孤逐女”,是因貌丑被“三逐于乡,五逐于里”,没人肯收留。生活中处处碰壁的她事业心却很重,敢上书齐襄王,告诫他该如何选择宰相,得到召见后与齐王一连谈了几日国事。齐王不是外貌协会,发现她是个人才,顺便给她安排相亲。

刘向的《列女传》包罗万象,正应了《红楼梦》中那句“女人是水做的”,他笔下的女子似水般柔情多变,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而不像后来的《列女传》通篇都是一个“死”字。

在刘向《列女传》之后,南朝宋的范晔在编《后汉书》时首次将皇室之外的女性单篇设传。自此开始,二十四史加上一部《清史稿》,正史中设《列女传》的共有十三史。

《后汉书·列女传》还没有变味儿,范晔依旧坚持刘向的多元化标准,只要是有故事的女同学,都有机会入选。

范晔对女子的贞节也不在意,他说:“但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他怀着一种对美的追求,而不是变态地强调贞操,所选录的女子大多才华横溢、德行出众。

《后汉书》列女中比较传奇的有蔡琰(即蔡文姬)。

蔡文姬一生三嫁,如果以隋唐以后《列女传》盲目推崇贞节的标准来看,是不可能入选的,范晔却看中她“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的才华。

这位才女的人生十分不幸。蔡文姬早年有一段婚姻,嫁给了河东世家出身的卫仲道,后来因丈夫早逝,不得已回家守寡。东汉末年,蔡文姬的父亲大儒蔡邕被卷入了董卓之乱,下狱处死,随着天下大乱,她又在战火之中被匈奴左贤王掳走。

在匈奴部落时期,蔡文姬为匈奴人生下了两个孩子,十二年间孤苦无依,唯有塞外胡笳相伴。直到曹操统一北方后,想起与蔡邕当年的交情,才派人到匈奴那儿把蔡文姬赎回来,并安排她改嫁给董祀。

范晔是蔡文姬的小迷弟,在讲述一代才女的悲情人生后,连连打call:“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堪称追星正确姿势。

到隋唐时期,史学家却对蔡文姬展开了批判,《列女传》也开始了向“烈女传”的第一次转变。

▲清·李坚《文姬思汉图》。

03.隋唐:打倒蔡文姬!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是一个大咖,熟悉史学史的朋友一定听说过他的著作《史通》。

但刘知几是个直男癌,特别瞧不起《后汉书》中的《列女传》,他说:“蔚宗(范晔字)汉书,传标《列女》,徐淑不齿,而蔡琰见书,欲使彤管所载,将安准的?”

在刘知几眼中,蔡文姬这样的三嫁之妇不守妇道,不应该列入正史。相反,另一位东汉女诗人徐淑,就算才华不及蔡琰,也应该排在她前头,至少人家坚守贞节。

徐淑也有诗文传世,但刘知几点赞的,主要是徐淑在丈夫去世,家人逼她改嫁之时,“毁形不嫁,哀恸伤生”,用毁容与悲痛捍卫了贞节。

在刘知几这类卫道士看来,“列女传”应该是“烈女传”,要用来表彰这些遵守三纲五常的贞妇烈女。

可怕的是,这种思想,渐渐成为了唐代官修史书的主流。

▲唐·周昉《 簪花仕女图》。

在唐朝编纂的《晋书》、《隋书》中,《列女传》贞节孝义的人数明显增加,远超其他类型的女性,其所占比重过半,杀身殉夫的惨烈程度,也是刘向、范晔的《列女传》中未曾有过的。

《晋书》有这么一个故事。前凉的张天锡有两个美貌小妾,张天锡对她们宠爱有加。后来张天锡得了重病,问了她们一句:“何以报我?”

两个小妾平时受宠,都愿意自杀殉夫,承诺:“尊若不讳,妾请效死,供洒扫地下,誓无他志。”之后自刎而死。她们自杀后,张天锡的病却好了,只好用妇人之礼节将她们安葬。

《晋书》记录为了守身而自杀、自残的人物明显增多,又再三强调贞节,但也没有忘记那些有才华的女子,辛宪英谢道韫等千古闻名的才女,在《晋书》中仍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隋书·列女传》中,贞节和孝义成了不可或缺的标准,才学类的女子渐渐淡出视野,甚至只字不提。编纂者不仅要强调男尊女卑,还要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加强对女性的精神控制。

因此,后世史学家说:“魏、隋而降,史家乃多取患难颠沛、杀身殉义之事。”

从此,正史写《列女传》,怎么惨怎么来,就突出一个“烈”字。

唐律还将礼教中的“既嫁从夫”变为强制规定:如果丈夫瞒着妻子逃亡,不加处罚,而且不到一定年限(一般为三年),妻子不能离婚改嫁。相反,妻子要严格遵守纲常礼教,如果背叛丈夫,除加以处罚外,令听其夫安排,任他休弃,完全沦为男子的附庸。

要知道,唐朝可是诞生了武则天的时代,但这显然不是宋朝史官要划的重点。

▲武则天画像。

04.宋元:“贞节”标准的最终确立

新旧《唐书》,分别编纂于五代与北宋,其《列女传》继承了前代压抑女性的思想。

《旧唐书》比较厚道,只说乱世中世道变坏了,撰写《列女传》是为了扭转不正之风:“末代风靡,贞行寂寥,聊播椒兰,以贻闺壶。”

《新唐书》的编纂者欧阳修、宋祁却上升到了巩固纲常伦理的层面,声称要恢复“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正确秩序。他们在序言中道出,列女入选的标准除了贞节,就是孝、义、慈。书中女子守护贞节的“烈性”进一步上升,令人发指。

《唐书》列女除了前文提及的房玄龄妻“剔一目”的故事,还有郑廉妻李氏

李氏嫁给郑廉为妻不到一年就守寡,从此常年穿布衣、吃素食,却经常梦到有男子向她求婚。李氏以为是自己容貌未衰,太靓女了,于是整日以秽物污面,不再梳洗打扮,据说从此再也没有梦见其他男人。

《新唐书·列女传》中的孝女也大多歇斯底里。

瀛洲(崇明岛)女子李妙法,在安史之乱中与父母分离,后来听闻父亲去世,欲回家吊唁。她当时已嫁人,还有一个儿子,因此受到阻拦,于是割下一个乳房表明决心。回家乡后,李妙法父亲已经入土,她又以刀刺心,表示一定要见父亲遗容,宗族人只好打开坟墓,开棺后,她用自己的舌头和头发清理父亲尸体表面的尘土。

这位孝女最终在父母坟前搭建小屋,种植松柏,守护终老。

道学的兴盛,为这一时期《列女传》的贞烈标准提供了思想支撑,封建卫道士们以“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理论对民众进行洗脑。

到了元代,《宋史》编纂者也以遵守三纲五常的女性为标准,《列女传》中以死守贞的人物不胜枚举,不仅朝廷对她们进行嘉奖,建祠堂、写碑文、立牌坊,普通民众也自发地对贞节妇女的反人类行为表示崇拜。

至此,正史中的列女几乎演变成了“烈女”。

在此背景之下,无论是文学才华,还是人生际遇都与蔡文姬相似的李清照未能入选《列女传》,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李清照晚景凄凉,经历过国家动荡、漂泊异乡之后,她身边几乎没有亲人。当她看到一个孙姓朋友家有个聪明伶俐的10岁女儿,就对女孩说:“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

小女孩却脱口而出:“才藻非女子事也。”一句话,童言无忌,却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满腹才华,拥有自由的精神与独立的人格,但这样的她,在那个时代却显得格格不入,最正常的她,反而成了异类。

之后,李清照还被“黑”了几百年。卫道士正是从贞节一事对她进行批判,天天拿人家那段扑朔迷离的再婚风波说事。

▲李清照画像。

05.明清:贞节观念最豪横的时代

从列女入传的标准来看,“自杀殉夫”、“誓死不二嫁”、“守节尽孝道”等几类贞烈妇女是《明史》的最爱,其他类型的妇女在《明史》中已几乎绝迹。

明清的贞节观念已然“登峰造极”,认为“女子名节在一身,稍有微瑕,万善不能相掩。”女性一旦在贞节方面出了问题,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备受这一歧视性道德准则的摧残。

《明史·列女传》共收录列女260余人,其中烈女的人数,超过了前代《列女传》的总和,结局称得上美满的女子,用手指头就能数得过来。

这可一点儿都不冤,并非清朝有意黑明朝。据历史学家董家遵统计,明代被官方登记在册的守节人数达到27141人,是先秦到元代总和的45倍,明代女子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

那个时代太疯狂。

《明史·列女传》中,列女为了守贞保节,有些手段让人不寒而栗,时人却以此为荣。

陈襄妻倪氏,年纪轻轻守寡,家里一贫如洗,她做女红奉养婆婆。听到别人要给她说媒,倪氏用煮沸的汤淋到自己脸上,直至左眼爆出,又用煤灰涂在脸上,吓得媒人撒腿就跑。倪氏照顾丈夫一家长达二十年,等到婆婆七十多岁去世时,她哀恸不已,绝食而死。

另一个烈女,何璇妻李氏,也是年轻貌美守寡。其父逼其改嫁,李氏用簪子刺入耳中,“手自拳之至没,复拔出,血溅如注”,脑补一下画面很恐怖的。等到大夫赶到时,她已经一命呜呼。

《明史·列女传》的另一个倾向是未婚守节少女的人数激增

有一个“项贞女”,幼时许配给了吴江一户姓周的人家,人未嫁,周郎却挂了。项氏竟然一心殉夫,她等到家里人熟睡,用素丝束发,再将衣物捆绑成结,之后悬梁自尽,并留下遗书:“上告父母,儿不得奉一日驭,今为周郎死矣。”

由于受到封建礼教戕害,项氏甘愿为素未谋面的周郎而死,也是为了所谓的“贞节”,这完全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翻开史书,是鲁迅先生说的,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是两个字——“吃人”。烈女视死如归,在如今看来,只能让人同情。

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史稿》中记载了559名女性,有294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其中不乏贞女、烈女。她们为夫守贞,实则是遭受社会暴力,这完全是时代的悲剧,有什么好歌颂的?

▲清宫女子服饰。图源/图虫创意

“网红”教授罗翔说:“如果自由不加以限制,一定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无边界的自由会带来不公平,同样的,绝对的强权下注定存在不平等。

在中国古代史的叙述中,受到相似对待的,远远不止是受到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

司马迁写《史记·货殖列传》,重视社会经济,专门记载历史上的豪商巨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振聋发聩。可到了后世,史书因为“士农工商”社会阶层划分的思想倾向,却对商人愈发鄙视。

就这样,明清封建帝制忽视了资本主义萌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与工业革命。

▲图源/图虫创意。

《列女传》本就应该记载历史上的各类传奇女子,让她们同男性一样跻身正史之列,而不是去鼓吹受迫害的贞洁烈女。隋唐以后,《列女传》的内容却不断扭曲,直到贞节成为第一标准,列女都变成了同一张面孔,这是封建礼教强加于史书的结果。

幸而,这些糟粕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禁锢人性的贞节牌坊也被打碎。现在更不应该有人用这些过时的观念,去迫害每一个自由平等的灵魂。

无论男女老幼,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将来。

参考文献:

[汉] 刘向:《列女传》,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髙世瑜:《唐代妇女》,三秦出版社,2011年

石方:《中国性文化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章义和:《贞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张涛:《被肯定的否定———从<清史稿·列女传>中的妇女自杀现象看清代妇女境遇》,《清史研究》2001年03期

郭阿男:《论正史列女入传标准的演变》,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陈娟:《二十四史列女传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 出处:搜狐/最爱历史

栏目:历史
2020-08-02 (

更多浏览
朱元璋的明军为何有不少蒙古骑兵,甚至还进攻自己的部族
听说你很羡慕日本天皇?别傻了,人家连饭都吃不饱
古代打得最远的汉人将领,饮马地中海,让苏丹们闻风丧胆
冷战风云之美苏争霸:最终拼的还是国家实力!
清军对外打得最好的一场战役, 收复了近六分之一的国土
民国的学生是如何考大学的,和现代的高考一样吗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实力第一的美国空军,为何在越南战争中,却损失2100多架飞机
婉容:人似秋鸿来有信,逝如春梦了无痕
1948年,牛叉的上海户外广告
井田、名田、王田、屯田、均田,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怎么发展更替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袭,为何诸葛亮打死不同意?毛主席5字道破玄机
侵华日军最高头目,为何被无罪释放,还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暗杀周恩来:“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始末
中国十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
盘点:中国古代史上13大不可思议的童谣预言
首页 搜文 留言
 微学24小时网  所属副刊:综合微文   
微文24小时   m.wx2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