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穿鲜卑服改穿汉服,不说鲜卑语改说洛阳话,助他成为杰出君王

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南朝”与“北朝”基本上是划江淮为界。北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同南朝汉族的政权相对峙,战争时有发生。这个时候,北朝出现了一位被历史上公认的杰出君王,他就是北魏第七代皇帝拓跋宏。

北魏,是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拓跋部于三八六年建立的政权,皇兴五年(471年),皇位传至拓跋宏手中。北魏实行“子贵母死”的制度,当拓跋宏立为太子后,其生母被赐死,三岁的他由祖母冯太后(文明太后)抚养。冯太后是一个极具才略的政治家,在献文帝(拓跋弘)时就掌握了北魏朝政大权。拓跋宏五岁做了皇帝,国政全杖冯太后处理,她前后当政二十五年,顶着巨大的压力,排除许多阻挠,对国家进行了多项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拓跋宏在祖母的影响下,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从经史百家中学习了汉族封建统治经验,为他以后当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图1 北魏(386年—534年)

四九〇年,冯太后薨毙,二十三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在政治上他是冯太后的肖孙,这两个人的事业有共同之处,都是用“汉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孝文帝(拓跋宏)更是把它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北魏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中国南方的富庶,一直吸引着拓跋部这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前几任皇帝都曾经有过把首都南迁的打算。平城是北魏政权的根本所在,夏和柔然时时威胁着北魏的边境,鲜卑部和汉族大地主之间还存在很大隔阂,如把都城迁往中原,不能不使鲜卑统治者有所顾忌,因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迁都问题一度搁浅。

自拓跋部统一中国北方,特别是孝文帝亲政前后,北魏把实行“文治”提到了重要位置。因塞北地处贫瘠,北魏政权也愈来愈依赖中原地区盛产的粮食、布帛等生活资料的支持。北魏向南出征,千山万水,路途遥远,且平城山多物乏,天寒风大,居住条件比中原相差甚远,迁都河南洛阳便成了当务之急。

图2 孝文帝迁都洛阳路线

孝文帝高瞻远瞩的指出:迁都洛阳是北魏政治、经济的需要,是我们的根本出路所在。但鲜卑贵族们大多数不赞成,迁都事宜讨论多次,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四九二年,南方士族领袖王肃逃奔北方,孝文帝接见了他,两人十分投机,只恨相见太晚,于是孝文帝把一些政务交给王肃来做。历史上记载,那时的孝文帝“方议兴礼乐,变风华,凡礼仪文物,多肃所定。”就是说,所议定倡兴的礼乐、风俗、礼仪等文件,大多数都是王肃制定的。可见,孝文帝是何等器重王肃啊!孝文帝信心坚定,又进一步说服皇亲贵族支持他迁都,但收效甚微。

决心已定的孝文帝,四九三年不得不以南伐为名来达到迁都的目的。这年秋天,他率北魏步骑兵三十万来到洛阳,这几天洛阳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文武官员心情十分沉重。雨越下越大,孝文帝全副武装,上马下令往南进发。大臣们面带惧色,一起跪在马前叩头谏请停止进军。这是孝文帝一计,他见众人不愿南伐便说:“不愿南征,就迁都洛阳,二者选一。”多数王公大臣不愿迁都,更不愿打仗,这时都选择了迁都。孝文帝这场戏演的很出色,大军在洛阳停下来,迁都就要成为事实。

图3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留在平城的贵族们知道要迁都,引起了很大震动。孝文帝派大贵族于烈、拓跋澄回平城做说法工作,孝文帝也亲自回去,召集文武百官,晓以利害,不安的情绪才渐渐平静下来,迁都问题宣告暂时成功。

孝文帝汉化改革,经过的时间很长,道路也很曲折。在鲜卑贵族中,始终有人反对,落后的保守势力一直阻碍改革的进行。孝文帝排除各种干扰,于四九五年,下令禁止穿戴鲜卑服装,一律穿汉服;禁止说鲜卑語,改说河南洛阳话;迁来洛阳的“代迁户”都要落籍,死后全部葬在洛阳北邙山上。同时要求任城王严格督察,违者重罚。

四九六年,孝文帝又命令改去鲜卑姓,使用汉姓,他自己改姓元,名“元宏”,同时把鲜卑贵族的穆、陆等八姓定为国姓,与汉族大姓崔、卢,郑等享有同样的待遇和政治特权。“以贵承贵,以贱袭贱”,按门第高低来分配官职,完全承袭了曹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

图4 北魏彩绘壁画

孝文帝又通过婚姻的方式来加强鲜卑族和汉族大姓的关系,把汉族四大姓的女子嫁与他的五个弟弟,在政治上,进一步把鲜卑族和汉族高门结合起来,构成汉化的核心,使北魏的国家机器随着封建化逐渐完成而更加完备。

孝文帝执政前后,还接受汉族地主李冲的建议,创立了“三长制”、“均田制”,同时参照“南朝”典章、制度,进行荐擢官制、整顿吏制、颁俸禄制等方面的改革。孝文帝还提倡学习汉族文化知识,同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他还亲自动手用汉字写诏令和诗文。林林总总,这些改革对北魏当时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四九九年,孝文帝在南伐归途中病逝,时年三十三岁。孝文帝的改革,虽然对鲜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触动了贵族们的利益,阶级矛盾并未缓和。孝文帝死了二十五年后,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动乱,又因魏孝明帝治国无方,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好强,北魏走向崩溃的边缘,政权开始分裂。

图5 太和五铢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铸造

总之,不管怎么说,孝文帝对北魏的改革是积极进步的,他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北魏生产、经济、文化、军事、政治、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对巩固北方的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历史的认可。所以说,孝文帝是北魏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君主。

最后,用一首诗作为结束吧:

史上帝王何其多, 不乏图强搞改革。

北魏崛起因汉化, 当属孝文称俊杰。

文:穆炳森

- 出处:搜狐 / 历史大学堂

栏目:历史
2019-05-20 (

更多浏览
五十年代的记忆,让人脸红的照片
明朝唯一被公开处决的首辅
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谁控制此地区,谁就拥有最精锐的骑兵
古代贫富两极分化时,古人是如何控制贫富悬殊的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大名鼎鼎的《史记》有写错的地方吗,哪些地方出了错漏
清朝第一网红作家,火了300年
赵匡胤如何暴毙在北征契丹途中
明朝历史上的7次大胜仗
明明项羽当了老大,为啥西楚不算一个朝代,“楚朝” 为何被否认
毛主席永远领导着我们 1958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从秦始皇他妈,到明清的太监: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
大宋最幸福的词人,是一个江西人
斯大林数百万大军抢先攻击德国?传说中的苏联“大雷雨计划”
抗战时期,微山湖游击队有多厉害?护送千余名同志成功穿过封锁线
隋朝何以短命?探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首页 搜文 留言
 微学24小时网  所属副刊:综合微文   
微文24小时   m.wx2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