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 | 用音符捕捉脑海中风光的印象派音乐大师

今年,是德彪西逝世100周年。

01
德彪西与印象派

19世纪末的法国,诞生了两位印象派大师,一位是开创了印象派绘画风格的莫奈,另一位是印象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德彪西,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艺术领域,但都经历了打破陈规、挑战学院派教风,并引起了艺术变革的生涯。

如果把德彪西的音乐色彩拿掉,其作品的骨架相当精简,甚至模糊。就像是捉不住的一阵风、一朵云、一片光影,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听众能够直接抓住的东西太少了。


克劳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我的音乐没有其他目标,只是想融入愿意接受它们的人的脑海中,
并且与特定的景象或对象联系在一起。”

同很多法国音乐人一样,德彪西11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岁开始,他的音乐生涯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在担任柴可夫斯基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教师期间,德彪西接触到了俄罗斯音乐,之后又受到李斯特运用钢琴踏板的精湛技巧的启发。同时,德彪西也曾是瓦格纳的信徒,两次去拜罗伊特观看瓦格纳的歌剧。1889年万国博览会上,德彪西欣赏到了更多元的民间传统音乐,特别对爪哇嘉美兰乐队的演奏很是着迷。

1890年以后,德彪西结识了象征派诗人马拉美,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那个美好的时代,德彪西与当时的印象派艺术家们过从甚密,德加、惠斯勒、雷东、卡米耶·克洛代尔等都是他的好友,这些艺术家们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德彪西,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彩,并逐渐发展成为他最后总的艺术风格。1905年《大海》问世之后,据说在德彪西的房间发现了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画中的大海白浪翻腾,卷起千堆雪,《大海》就是以此为灵感创作得出的。

音乐科普:印象主义乐派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印象主义音乐较为自由的特点。

 

02
音符与视觉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德彪西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法国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强调对自然的感受。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组曲《版画集》、《意象集》,旋律流畅华美,让你能清楚地感觉月光照射下的水面,光影在波光中闪烁、交织而成的动感画面。

“我越来越相信:从本质上来说,音乐并非是进入严格的、传统的形式中流动的事物。音乐是由色彩和拥有时间的节奏形成的……”——德彪西

德彪西被誉为印象派音乐大师。然而,他生前却最不喜欢这个归类。他要的,只是他自己的视窗,让听众体验流畅的生动、自主地产生视与听的幻觉。在德彪西的音乐中,你听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也找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是朦朦胧胧的奇思幻想,作品和声细腻、繁复,旋律飘忽不定,与同时期的印象派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莫奈《池塘·睡莲》

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意象集》是德彪西写于1905年的钢琴作品,也是当年唯一一部钢琴作品。当德彪西完成了第一集后,便自信地对出版商说“我确信本曲能在舒曼的左侧、肖邦的右侧占有一席地位。”德彪西在《意象集》这两集套曲中创造了全新的和声语言,揭示了崭新的音响世界。

 

03
代表作

德彪西的代表作包括:

1.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大海》《意象》

2.舞台作品:《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歌剧)《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神剧)

3.钢琴曲:《两首阿拉伯风格曲》《贝加摩组曲》《冥想曲》《叙事曲》《舞曲》《夜曲》《浪漫圆舞曲》《为钢琴而作组曲》《月光曲》《版画》(三个乐曲 《塔》、《格拉纳达之夜》、《雨中花园》)《欢乐岛》《意象集:第1集》--(《水中倒影》。《向拉摩致敬》)《意象集:第2集》《儿童角落》《小黑人》《前奏曲》(第1集) 

 

德彪西《月光曲》

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是通过《月光》认识德彪西的。它以舒缓、优美的旋律表现皎洁明月的印象,轻快的琶音描述了闪烁的月光,它如梦幻般闪烁着曚昽的光与色彩。后来经过管弦乐配器后,色彩更加丰富,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之中 。

 

 
奥伊斯特拉赫小提琴版

 

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莫属于贝多芬的《月光》和德彪西的《月光》。两者都称“月光”。但音乐界认为,前者是以讹传讹,而后者才是真正为月色而写的。

 

 
安吉拉·休伊特钢琴版

 

德彪西这首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著名象征派诗人魏尔伦(1844—1896)同名诗歌影响下写成的。1884年德彪西赴意大利留学,其间游历了意大利北部的贝加摩地区,那里美丽的风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旅行归来,读到魏尔伦的《明月之光》,激发冲动,写成了《贝加莫组曲》,其中第三首就叫《月光》,表达的就是贝加摩月色给他留下的印象,因其更具独立性常作为单独的曲目演奏。

乐章一开始的感觉就是,皓月清辉,远处的阿尔卑斯山积雪如银,整个天地剔透如水晶;夜空如黑色的天鹅绒般舒展着,稀疏地坠着钻石般的星星,月下的原野安详而舒坦,野风阵阵,树叶沙沙。德彪西充分发挥了音乐的创造能力,不仅能使人看到作曲家描绘的月夜美景,同时会和作曲家一起进入一种美好的沉思。奇怪的是,这不是月光带给人的那种忧伤感,而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豁达,是“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静寂美,甚至是“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回忆。(曲目介绍部分转自音乐天使的博客)

 

德彪西钢琴作品集

 

 
德彪西钢琴作品集
阿兰·普兰尼斯 演奏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并不多,较著名的大家熟悉的有24首前奏曲,12首练习曲,版画集,意象集,儿童乐园,《贝加马斯克组曲》等。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使用的音域范围广,对于钢琴演奏家来说,更是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在手指触键及踏板技术方面提出新的课题,不仅如此,听觉感受、观念意识、心灵体验都需要超越传统,进行全方位的更新。

 

德彪西交响曲《大海》

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于1903年创作,共有三个乐章,从不同侧面去描绘大海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景致,怀着一份热爱大海的心灵去表达自己对大海的赞美。第二乐章“浪花的嬉戏”,在其中可以感觉到音色的多种变化,如同光景色彩一样的变幻,充满着复杂的律动,音乐也用声音塑造出各种印象。

象征诗人兰波曾说一句话:“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眼里一片海,我却不肯蓝”,也可谓是当时世纪末印象主义精神的一种概括,哪怕是面对着蔚蓝的大海,也要创造出“不肯蓝”的一面,跨过一个旧世纪,去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皮埃尔·布列兹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
德彪西《大海》

 

德彪西一生没有写过严格意义上的交响曲,从某种角度上说,《大海》就是德彪西式的交响曲。1903年,德彪西开始构思创作《大海》,他在当时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正在考虑写一部三个乐章的交响素描,总的标题是《大海》。”但由于事务缠身,一直到1905年在英国的海滨度假胜地伊斯特本,德彪西才最终完成了《大海》。

虽然《大海》是一部标题音乐作品,但德彪西在《大海》中用音乐描绘的种种意象比对现实的海洋景色的描摹更重要。曾有评论家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而德彪西则回应:“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 出处:古典音乐(公众号)

栏目:音影
2018-11-21 (

更多浏览
南非赞比亚电子小提琴演奏家Caitlin热辣演奏《Rockabye》
最需要低角度拍摄的4大主题
朝鲜牡丹峰乐团280人访华演出,奏响21首世界名曲(高清现场版)
梅纽因眼中最完美的小提琴家,竟然是他
以色列摄影:秘而不宣的私房
降央卓玛一首《慈祥的母亲》,献给伟大的母亲!
约翰·施特劳斯《蝙蝠》序曲
据说这是《一剪梅》最好听的版本
黎巴嫩美女Hanine小提琴热舞演奏《Arabia》
芭蕾版《梁祝》,好美啊
一部超级震撼心灵的纪录片《人类》
“二胡皇后”闵惠芬演奏《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伏案恸哭
世界名曲《四季》之小提琴《冬》
唱歌为什么可以延年益寿?
张英席演唱《五百年桑田沧海》,唤起三十年前的记忆~
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
首页 搜文 留言
 微学24小时网  所属副刊:综合微文   
微文24小时   m.wx2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