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毛泽东的井冈山情结

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原本名不见经传,自从毛泽东在此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井冈山才声名鹊起。

在井冈山坚持斗争历时仅两年零四个月,但毛泽东对井冈山却一直情有独钟,专门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这是毛泽东诗人生涯中唯一三次以之为创作主题的一个地方。

三首词均以“井冈山”为题,又都提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这一现象在毛泽东诗词中绝无仅有,足见井冈山在其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结之浓。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很多人是通过毛泽东写于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冈山》才开始认识井冈山的。这首词描写了井冈山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

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无论是战争规模、激烈程度还是辉煌战果、兵法谋略,黄洋界保卫战算不上出类拔萃。况且此次战役他并不在场,也不是他指挥的,那诗人毛泽东为何会对此役念念不忘,反复提及?特别耐人寻味的是,作品分明是在赞扬黄洋界保卫战,为什么不以《西江月·黄洋界》为题,而要舍小取大,以“井冈山”为题?

1965年5月,毛泽东在井冈山散步

黄洋界的含义相对狭窄,是个哨口,是个战场,是场战役,顶多是个军事概念。而井冈山不仅代表一个区域,更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政治概念。对照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对此役的评价,一切疑问自然烟消云散:

“八月三十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趁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

黄洋界保卫战不是简单的退敌成功,而是保卫了井冈山,保卫了根据地,捍卫了一种革命实践,捍卫了一条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这是毛泽东诗赞此役的根本原因。

井冈山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是培养他的军事天才的最初摇篮,也是他作为马背诗人的难忘起点,毛泽东对井冈山一直念念不舍,愈到晚年愈是魂牵梦绕。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他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奋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

这两首作品属于同时、同地、同境、同题的作品,内容、意境、情感、格调、结构甚至词语均有许多贴近或类似之处。如“千里来寻故地”与“故地重来”;“旧貌换新颜”与“人间变了,似天渊地覆”;“风雷动”与“风雷磅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与“弹指三十八年”。两首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的思念之深、归心之切。

井冈山是新中国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毛泽东为井冈山的巨变而欢欣鼓舞。毛泽东慨叹时间飞逝,往事如昨,而井冈山的意义与影响却永不消逝。“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对“久有凌云志”的毛泽东而言,当年的血雨腥风都闯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纵然年事已高,自应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相比较而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更有思想深度,更富有哲理旨趣。而从毛泽东同意将其公开发表来判断,他本人显然对这首词也更为中意。

毛泽东的井冈山词作,寄寓了毛泽东深厚绵长的井冈山情结。黄洋界的隆隆炮声已定格在历史深处,而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两首感怀之作也将焕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文/汪建新)

- 出处:凤凰网 / 非常历史

栏目:历史
2018-05-30 (

更多浏览
5分钟看完春秋战国史
帝王术第一高手:隐居幕后24年,始终大权在握
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标志从何而来?
《芈月传》:看儒家、法家、纵横家斗法
当上皇后却沦为慰安妇的绝代佳人是谁?
执金吾的派头到底有大,能让汉光武帝羡慕地说“仕宦当作执金吾”
二战被德军占领的法国,为何战后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同样起于东北,为何初期金国残酷内斗,而清朝却能平稳过渡
现在的朝鲜韩国是怎么称呼古代“朝鲜王朝”的,这里面还真有讲究
毛泽东逝世时世界上只有哪个国家不闻不问?
1912年孙中山与民国定都之争:南京还是北京?
储君之死:天不能有二日
乾隆为何要编修《四库全书》,动用了四千人且历时十多年才完成
民国的“天上人间”:舞女身体每一部位明码实价
建国后各个时期工资标准变迁,看看你的工资处在什么水平?
郑阮纷争,17-18世纪的越南南北分裂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首页 搜文 留言
 微学24小时网  所属副刊:综合微文   
微文24小时   m.wx24.cn